三月初三and三月初三搬家好不好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60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22世纪什么最重要?和小编一起翱翔在知识的海洋里!三月初三,以及三月初三搬家好不好对应的知识点,让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2024
三月初三是什么日子
三月三是上巳节的俗称,是汉民族传统节日。上古时代是以“干支”纪日,把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
在古代这一天人们会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在古书《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到了魏晋以后,上巳节又改为农历三月初三。
三月三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里的三月指的是农历三月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意思是说农历三月初三轩辕皇帝出生的日子。因此,每年的这一天,很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会到“老家河南”的新郑,寻根问祖。
三月三这天是有很多传说的,例如,传说三月三这天是上古时期伏羲的出生日,也传说是王母娘娘的出生日,也有人把三月三称为中国人的情人节、女儿节等等。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古人这些习俗都是为了祈福未来美好生活的,也是想图个吉利。
三月三是什么神仙节日 三月初三是哪位菩萨的生日
三月三是什么神仙节日 三月初三是哪位菩萨的生日
第一种说法:三月三是王母娘娘的生日,王母娘娘也叫西王母、瑶池金母,在神话传说中,每逢三月三就天宫就会大摆蟠桃盛宴款待众仙。第二种说法:农历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因为以前就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这一说法。
三月三又叫上巳节:
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是汉民族传统节日 ,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
古时代上巳节是“祓禊”的日子,有在水滨举行祓除不祥的祭礼习俗。上巳节由来久远,有历史,乏记载。“上巳”一词最早收录在汉代的文学作品里。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逐渐成为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有说法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以驱除邪气。当兰汤沐浴成为一种辟邪法术时,这种沐浴活动就必须由专职的女巫进行组织和领导。
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在这项活动中,兰草被用作灵物。兰草有香气袭人的特点,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期进行斋戒,其中包括采用当时最好的沐浴方式——兰汤沐浴。沐浴用兰汤,区别仅在于兰汤沐浴是个人行为,多在室内,并可随时实施,祓禊则是集体活动,必在河滨,并须定时举行。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先民的生殖崇拜活动。如陶思炎指出,祓禊活动本是男女春日相欢、妇女祈孕的信仰行为,而持兰草或香薰草药沐浴,都是唤起欲的作用。水是神秘的感生物质,妇人临河不仅欲洗去冬日的尘垢,同时也盼触水感孕而得子。这种与原始的宗教相关的近水祝殖信仰,当是三月上巳日祓禊风俗的真正缘由(《风俗探幽》)。
发展演变:
上巳节的历史由来已久,在上古时代上巳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春和景明,人们走出家门,集于水边,举行清除不祥的祓除仪式。“上巳”最早收录在汉初的文献里。《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当时祓禊的情形,祓禊,就是到水滨去洗濯,去除宿垢,同时带走身上的灾晦之气,有祈福的意义。《后汉书》中有云:“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文中说的即是以流水洁净身体、让灾厄与疾病随水同去的一种风俗。
魏晋以后,由于当时社会中崇尚自然、纵情山水的风尚,对人们而言,上巳节祓除的意义大大减弱,而迎春赏游之意越发浓郁。西晋《夏仲御别传》形容上巳时的洛阳“男则朱服耀路,女则锦绮粲烂”。上巳节的节期定在了阴历三月三日。到了魏晋时代,上巳节逐渐演化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临水宴饮的节日,并由此而派生出上巳节的另外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即禊饮。
到了唐朝,上巳成为当时隆重的节日之一。节日的内容除了修禊之外,主要是春游踏青、临水宴饮。宋吴自牧在《梦梁录·卷二》中写道:“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说的正是彼时上巳当日,长安城内男女老少盛服而出,在曲江畔宴饮、郊游的景象。杜甫的《丽人行》 对此盛况亦有描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中唐诗人白居易在《三月三日谢恩曲江宴会状》一文中也详细记载了盛会的情况。
到了宋代以后,三月三上巳节在北方突然销声匿迹,不见于文献记载。虽宋后“三月三”上巳节不见于文献记载,在南方的西南部分地区依旧流传。
三月三其他说法:
女儿节
三月三又叫女儿节,也叫“桃花节”,是一种古代汉族少女的成人礼,一般在这个日子举行成人礼“笄礼”。女儿们“上巳春嬉”,临水而行,在水边游玩采兰,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驱除邪气。而且女子春天最爱在水边游玩。
与日本女儿节的区别,日本女儿节也在三月三,又叫“雏祭”。因为旧历3月3日是桃花盛开的时节,因此又有“桃花节”的叫法,是中国隋唐时期传入日本的,但是不一样的是,日本给幼年的小女孩也过节,主要针对几岁的小女孩,中国则更侧重未出阁的妙龄少女,这天,大人开始装扮家中的小女孩,皆盛装打扮,由妈妈领着互相串门,头戴石榴花避邪求福。
中国的情人节
这是中国的情人节,记载于《诗经》中,比西方情人节早了1000年。先秦以后,三月三情人节在各代延传开来。至唐朝,杜甫那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更将其摇曳绮丽之风情烘至高处。自宋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三月三情人节风俗在中国文化中渐渐衰微。三月三里浪漫的情爱、美好的愿景,以及曲水流觞的雅趣,至今荡然无存。
上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男女相会,即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情人节”。《诗经·郑风·溱洧》有云:‘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三月初三到底是什么节日?
三月三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人们将这天定为上巳节。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我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已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每到三月三各族就会有不同的习俗相传。
因为三月上旬的巳日每年不同,所以到魏晋时就以“初三”来代替上旬的巳日了。唐朝房玄龄等人撰写的《晋书。礼志》载:“汉仪季春上已,官及百姓皆楔于东流水上……自魏但用三日,不以上也。”
《梦梁录》卷二载有“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触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楔饮踏青,亦是此意”。现在的三月三,就是从古代的三月上已日而来的。
农历三月初,春风和熙,万象更新,大地一片生机,河南民间多于初三日赶会买菜籽、花籽、北瓜籽和葫芦籽等下种,认为此日所种的花果收成好。故有“三月三,上北关,南瓜葫芦结一千”之说。许多人还在这一天到地里挖养荠菜与鸡蛋一起进食,据说吃了能补亏壮神。
旧时,在豫南新县、光山一带民间,传说三月三日是“阴曹地府”遣小鬼小判抓人之时,夜间外出危险多,因此,人们在这天夜间一般不出门。当夜幕降临时,家家要燃放鞭炮,驱邪逐鬼,以求平安,同时,各家门口还要放几颗大蒜,以示“小鬼小判”“算了,抓不到人就回去吧”。
夜里睡时,要将鞋子倒放着,使小鬼误认为无人而走开。这天夜里十二点钟以后,民间一些不怕鬼的“傻大胆儿”悄悄起床,三五成群到野外地边观“鬼火”,俗称“看灯”,并以所见“鬼火”多少来推测本村本庄的生死情况。
三月三日防鬼避邪的迷信气氛颇浓,随之也产生了有关的忌禁:三月三日出嫁的闺女必须到婆家去和丈夫在一起,否则妨丈夫,有谚曰:“媳妇不过三月三,死了丈夫塌了天。”
三月三日饮食,民间也讲究要利于避鬼祛邪。光山一带人,这天喜欢以篙子做摸,俗称“篙子馍”,认为吃了“篙子馍”,人的灵魂便可以钻进篙子林中,以免小鬼抓人。淮阳一带,则有吃野菜饺子的习惯,三月二日,人们便到野地里挖取五种野菜,回来精心制作成饺子馅。
三月三日早晨,太阳出来之前包成饺子吃下,说可以免小鬼抓去。在新县有吃松把避邪的人。这些都是相当迷信的,不能提倡的,但不管“篙子馍”还是“野菜饺子”和“糍粑”都有药用价值,吃了可以防病。人们从迷信的角度为这些防疫之举进行解释,是可笑又可怜的事情。
建国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三月三避鬼祛邪之意已渐衰微,而在此日上市场上买花、菜种子下种和吃篙子馍、松把、野菜饺子的风俗仍见于民间。尤其是现在,人们总是把三月三节、寒食节和清明节合而为一,都以春游为主了。
据载:“上巳清明共一时。”以春游为主要内容过节从唐朝就已经开始了。豪门贵族在这一天总是车马骈阗出游。皇帝往往在曲江池宴请群臣,贵妇们则斗富夸奇,“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的《丽人行》诗,生动地描写了唐代女士们在三月三日游玩取乐的情景。
三月初三是什么日子 农历三月初三是什么节日
三月初三是什么日子 农历三月初三是什么节日
三月初三是上巳节,另外,许多少数民族也有三月三这个节日。如壮族,多于三月三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又称“歌节”。还有侗族,常在此时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其他如布依族、水族、苗族、仫(m讧)佬族、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上巳节
上巳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上巳节起源于很早,在周朝初年的春社活动中,就是上巳节的源头。因为那时的春社活动没有确定具体日期,后来在上巳日举行。上巳,就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此节固然有祭祀,但春游、踏青和娱乐、交往是主要内容,也可以把它看作古时一个娱乐节。
到魏晋时,上巳节渐渐固定在三月三日举行。主要活动仍然是踏青、拔楔。拔楔就是临河洗浴,以消灾祈福。这反映了人们沉闷一个冬天之后的精神调整需求。相传周时周公召集过一次曲水之宴。又在《周礼》中记载上巳日女巫进行驱鬼避邪活动。人们洗浴一次就觉得邪疾已去,会全年健康。三是东汉时人们乞求生育平安,妇女们便到水边洗浴,以除去疾病,生得贵子。同时兼有男女交往、野外游乐性质。从时间上看,三月三与上巳日相差不远,固定一个时间便于君臣和民众参加活动。再说上巳的“巳”字,在篆字中呈蛇形,所以在十二地支中配以蛇的形象,称为巳蛇。古人也认为龙蛇同宗,蛇往往引喻着“子”的含义,这样上巳的意义就与上子、赏子类同。据说此时求子就很灵验。
晋朝时,有过曲水流筋的习俗。筋,指酒杯,流筋就是把酒杯放在水中,让它随波瓢流。本来是一种祭火仪式,但流筋与浮卵还有同型关系,是古神话中简狄沐浴吞玄鸟之卵而生商祖契的回祭,感谢上苍的赐赠。相传东晋大将军、大书法家王羲之曾经在会稽山的兰亭召集文人做曲水流筋游戏,后来他把活动中留下的30多首诗结成《兰亭集》,他亲自写了序言,成为千古名篇。古人在上巳时要采摘、观赏和祭祀,故有秉兰之说。兰花是长在水边的香草,上巳日摘赏兰花就是消灾守洁的方式之一。兰花也是香料,洗浴中不可缺少。秉兰也有河边采摘花草以求生子的意思,那么上巳、三月三的踏青、采摘活动就被赋予了生命意义。
少数民族三月三
喜欢旅游的人们一定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歌舞沸天的“三月三”留下深刻印象,很多少数民族,如黎族、白族、壮族、侗族等,仍然有着隆重而又热闹的“三月三”。黎族青年男女,要在三月选择合适的对象,在节日这一天,男女青年成群结队地来到山坡上,他们相互选择、相识,彼此交换定情物,倾诉爱情,欢度良宵,傣族的泼水节也在=月举行,泼水也被视为是“祓禊”的文化变体人们相互泼水,彼此祝福健康平安,青年男女还在这个节日中举办一一种“丢包”的社交活动,“三月三”也是壮族的传统节日,对歌是“三月三”的一项主要活动,因此.三月三又称“歌圩”或“歌节”,壮族素以善歌著称,而爱情是壮族青年歌声中永恒的主题。可见,在儒家文化没有完全进入的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于中原的“三月三”上巳主题却保存了下来,少数民族地区的“三月三”仍然是古风中唱歌、恋爱、狂欢的传统再现。据《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所录之《越崔厅全志》记载,三月三上巳日,凉山彝族有“金马山会”,“凡男女无子者许童子愿,生子者还童子愿。有送童子还愿,方经通说为人抢去者,有刚至庙门为人抢去者,有所抢得童子被人夺者。自早至午,喧阗半日,谓之‘抢童子’。得者喜笑而去,方还愿而被抢去者,亦不深怪”:从“金马山会”中也能找到中原古代上巳求子的遗风。
日韩也有三月三的传统
日本和韩国也保存了我国上巳的文化网子二据《韩国风俗民情研究》描述,相传三月三日是南下燕子的回归日,韩国这一天,女人们三三两两,走出户外尽情地游玩,野餐时要吃杜鹃花饼、花面,喝杜鹃花酒和桃花酒:同时,还用蝴蝶占卜,即通过蝴蝶的颜色占卜凶吉。据《现代日本人的风俗习惯》介绍,在日本,三月三日称为偶人节、女儿节、桃花节等:这个节日是专为家里的女儿庆祝的,要装饰偶人,祈祷女儿长得漂亮和幸福,供上艾叶做的菱形年糕、桃花,边饮白色甜米酒边祝贺。在古代,女儿节还有个重要的仪式,就是所谓的“流雏”,即祭典之后,将自己的灾祸转移到偶人身上,然后放偶人到河里冲走二孙作云先生在《(诗经恋歌发微》的附录《关于上巳节二三事》中,论证这个习俗源自我同上巳的祓禊,并认为,日本三月三、春日赏花的风俗与我国古代上巳是源流关系二刘晓峰先生在《上巳节与日本的女考证了古代日本皇室也有上巳曲水流觞作诗的雅俗,阅此,他论断,日本的“三月三”源白中国古代的上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