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时三刻以及卯时三刻用24时计时法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60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天灵灵地灵灵,看见本文你最灵,你会不会相信还有另外一个你过上你想要的生活!一起来学习卯时三刻,以及卯时三刻用24时计时法对应的知识点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中"卯正三刻"是现在几点
- 2、古代卯时三刻是现代几点
- 3、卯时三刻是什么时候
- 4、卯时三刻用24时计时法怎么表示
- 5、卯正三刻是现在时间几点?
- 6、卯时三刻是几点
中"卯正三刻"是现在几点
早晨6时45分。
时辰分布:子时(23:00--01:00)、丑时(01:00-03:00)、寅时(03:00-05:00)、卯时(05:00-07:00)、辰时(07:00-09:00)、巳时(09:00-11:00)。
午时(11:00-13:00)、未时(13:00-15:00)、申时(15:00-17:00)、酉时(17:00-19:00)、戌时(19:00-21:00)、亥时(21:00-23:00)。
一个时辰有两个小时,分“初”和“正”,“初”代表前一个小时,“正”代表后一个小时;其中每个小时都有四刻,一刻是十五分钟。所以:“卯正三刻”即06:45。
扩展资料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
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43.2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时辰
古代卯时三刻是现代几点
卯时初刻(早上5点),卯时一刻(早上5:15),卯时二刻(5:30),卯时三刻,(5:45),卯正(6点),卯正一刻(早上6:15),卯正二刻(6:30),卯正三刻,(5:45)
望采纳
卯时三刻是什么时候
卯时三刻是早晨5点45分左右。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共一百刻。一刻合现在十四分二十四秒。一天又分12个时辰,一个时辰为两个小时。从晚11点到1点为一天的第一个时辰,子时。一刻是15分钟,卯时三刻就是卯时再加三刻,就是5点45了,所以卯时三刻即早晨5点45分左右。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上午5时正至上午7时正)。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
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卯时三刻用24时计时法怎么表示
早上五点三十分至五点四十五分。
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两个小时是一百二十分钟分八刻时间段,一刻是十五分钟。
卯时是早上五点至七点,三刻五点三十分至五点四十五分为卯时三刻时间段。这是历法时辰与现代二十四小时制对应时间。
卯正三刻是现在时间几点?
时辰分布:子时(23:00--01:00)、丑时(01:00-03:00)、寅时(03:00-05:00)、卯时(05:00-07:00)、辰时(07:00-09:00)、巳时(09:00-11:00)、午时(11:00-13:00)、未时(13:00-15:00)、申时(15:00-17:00)、酉时(17:00-19:00)、戌时(19:00-21:00)、亥时(21:00-23:00)
一个时辰有两个小时,分“初”和“正”,“初”代表前一个小时,“正”代表后一个小时;其中每个小时都有四刻,一刻是十五分钟。所以:“卯正三刻”即06:45
卯时三刻是几点
现在的一刻是15分钟,至少北京、天津如此,5:45
古代也是如此,详见下文:
天监九年(公元510年)始行祖冲之《大明历》。历既不可改,梁武帝令祖暅作《漏经》,更制刻漏。《隋书·天文志上》云∶
至天监六年,武帝以昼夜百刻,分配十二辰,辰得八刻,仍有余分。乃以昼夜为九十六刻,一辰有全可八焉。
中国古代以刻漏计时,传统的做法是将一昼夜分成一百刻,作为一种独立的计时系统,用百刻制原不会产生问题。但百刻制与另一种时间计量制度——时辰制之间没有简单的换算关系,从而带来诸多不便。这种不便在梁武帝之前至少已经存在了好几百年——只有汉哀帝时曾改行过一百二十刻——又在梁朝之后继续存在了一千多年,直到明末清初西洋天文学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