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姓的来源_杨姓的来源简短

阳宅勘测 2023-09-21 10:43:16 115阅读 0评论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10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天灵灵地灵灵,看见本文你最灵,你会不会相信还有另外一个你过上你想要的生活!一起来学习杨姓的来源,以及杨姓的来源简短对应的知识点吧。2024

关于杨姓的来源

关于杨姓的来源

关于杨姓的来源,我国有许多姓氏,而不同姓氏的来源是不一样的。有些姓氏的来源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而杨姓氏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下面详细介绍关于杨姓的来源!

关于杨姓的来源1

杨姓,中华姓氏之一,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隋朝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杨伯侨为得姓始祖。杨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

至2015年2月,杨姓总人口约有4270万,是中国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杨姓人口约有380万,是杨姓第一大省。

“杨”是太阳的意思,由“木”和“昜”组成。“木”指扶桑,也称杨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在今连云港云合山),“昜”古同“阳”,是“日升汤谷”的形象描写。

以此为图腾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杨氏族,由此产生了杨姓族徽,最终形成了姓氏。

杨姓的由来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王朝晋国君主武公次子姬杼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杨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据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和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载,杨姓出于姬姓,源于晋地之杨国(今山西洪洞县东南)。

西周成王姬诵封其弟叔虞领地于今山西西南一带,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县西),为唐侯。

因唐地临晋水,由此为晋(诸侯)国,叔虞即为晋开国之君。至春秋时,晋国内乱,晋武公(叔虞后裔西周第九代君夷王姬燮之十世孙)灭瑉侯统一晋国。武公死后,其长子诡诸继位,为晋献公。

献公相继灭周围诸小国,包括杨国。献公封其二弟伯侨领地于杨,以地取姓即为杨姓。由此伯侨成为杨氏得姓始祖,距今约2600多年。

另一说:“周宣王(姬静,也作靖)儿子尚父,幽王时封为扬侯,为晋所灭,其后为氏焉(古代“扬”通“杨”)。”

意即宣王小儿子尚父,其兄幽王封其地于扬,建扬(诸侯)国。春秋时扬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

此说之杨姓起源矩今也约2600多年。另据《史记·晋世家》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记载,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

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

至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顷公灭了势力日益强盛的羊舌氏等氏族(肸为突之孙,肸之子名伯石),伯石之子遇其时逃难于原毕国所在地(今陕西西安、咸阳以北,原是周文王姬昌子孙的封地),复以祖宗封地杨为姓。

史载此杨姓为杨氏正宗源头,距今约有2500年左右。其后裔定居于弘农、华阴一带(河南西北、陕西东部渭河下游一带)繁衍生息,故华阴成为杨姓郡望。

秦汉以后播迁全国各地的杨氏宗支,许多均源自关西(潼关以西)弘农、华阴。

杨姓始出于晋国,春秋末期晋国六卿逐渐强盛,公元前4世纪中叶(前368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卿(诸侯)瓜分成韩、赵、魏三国地盘,史称“三晋”。

故有杨姓“源于三晋,望出弘农”之说。但几说均可证杨姓出自姬姓。

此外尚有三说,且不论哪一说,其源均为黄帝后裔,周朝王室。姬姓杨氏占所有杨氏的主流。

杨姓的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杨姓大约有2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7%,排在王、李、张、赵、刘、陈之后,为宋朝第7大姓。杨姓第一大省是四川。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陕西、山西,这三省杨姓大约占全国杨姓总人口的46%;

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湖南,这三省的杨姓又集中了20%。全国形成了以川湘、陕晋、冀豫为中心的'三大块杨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杨姓大约有24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5%,为明朝第6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11.1%)、江西(10.7%)、江苏(10。3%)、山东(10.1%),这四省杨姓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42%;

其次分布于山西(9.4%)、四川(7.8%)、福建(7.6%)、陕西(5.9%)、湖南(5.5%),这五省的杨姓又集中了36%。浙江一跃成为杨姓第一大省。

宋、元、明600余年中,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杨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慢些,杨姓人口总增加率仅为13%,净增加了30万。杨姓人口的分布总格局也发生变化,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

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苏鲁、赣闽、晋陕、川湘四大块杨姓人口聚集地区,重心由西部传到了东南部。

当代,杨姓总人口已超过4000万,为全国6大姓之一,约占全国人口的3.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云南三省,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30%;

其次分布于山东、湖北、湖南、贵州、河北,这五省又集中了30%。四川为当代杨姓第一大省。

全国形成了云贵川湘、豫冀鲁鄂两块杨姓聚集区。

在人群中,分布在云贵、四川大部、重庆南部、湖南西部、广西北部,杨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4.5%以上,有的达13%,占了国土面积的13.6%,居住了大约23%的杨姓人口。

在晋冀豫、京津、陕宁、甘肃大部、青海东部、新疆北端、内蒙古中部和东北部、黑吉西部、湖北大部、湖南中部和北部、安徽西北部、广西中部;

杨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3%—4.5%,其覆盖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27.3%,居住了大约34%的杨姓人口。

关于杨姓的来源2

杨姓,中华姓氏之一,据说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隋朝、南吴的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

杨伯侨为得姓始祖。"杨"由"木"和"昜"组成, "木"特指神木,也称伏桑树, "易"就是"日升汤谷"之形意。据《山海经》记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这里的 “十日”,是中国远古时代太阳神话传说中帝俊与羲和的儿子,化身为10个太阳;

“大木”指的是神木,也就是扶桑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居住在汤谷的氏族通过观察在太阳在扶桑树的升落高度来记时,称伏桑纪历。以此为原始图腾的氏族就是古老的杨氏族,最终形成了姓氏。

杨氏历史名人:

1、杨荣: (1371—1440) 明福建建安人,字勉之,初名子荣。建文二年进士。授编修。成祖即位,入文渊阁,令更名荣。累官文渊阁大学士。与杨士奇、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

2、杨炳: 荣泉州晋江人,字若晦。孝宗淳熙二年进士。累官左司谏,尝论治赃吏当自大吏始。太学生砀宏中等六人因指责朝政受罚,炳上书辨其冤,被诬结党为奸,出知泉州。

3、杨炯: (650—693) 唐弘农华阴人。幼聪明博学,善属文。十岁举神童,授校书郎。后迁盈川令,卒于任。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四杰”。

4、杨简: (1141—1226) 宋明州慈溪人,字敬仲,世称慈湖先生。杨挺显子。孝宗乾道五年进士。

官终宝谟阁学士。有《慈湖诗传》、《杨氏易传》、《先圣大训》、《五诰解》及《慈湖遗书》等。

5、杨士奇: (1365—1444) 明江西泰和人,名寓,以字行,号东里。早年家贫力学,授徒自给。

建文初以荐入翰林与修《太祖实录》。又善知人,于谦、周忱、况钟之属皆为所荐。卒谥文贞。有《东里全集》、《文渊阁书目》、《历代名臣奏议》等。

6、杨文会: (1837—1911) 清末池州府石埭县人,字仁山。自幼读书,不喜科举。博学能文,兼通老庄。曾至伦敦、巴黎。协助日本编辑《续藏经》, 并供给密教典籍。

与英人李提摩太将《大乘起信论》译成英文。宣统二年又创办佛学研究会,自任会长,担任主讲。

7、杨延昭: (958—1014) 本名延朗。宋麟州人。杨业第六子。父死,坚守边关,屡败契丹。

在边二十余年,智勇善战,号令严明,身先士卒,为将士爱戴,契丹惮服之,呼为杨六郎。

8 、杨守谦: (?—1550) 明徐州府人,字允亨,号次村。杨志学子。嘉庆八年进士。累官保定巡抚。后被严嵩诬陷,下狱。守谦胸怀坦荡,居官清廉,驭下多恩,及死,将士无不流涕。隆庆时追谥恪愍。

9、杨安辨: 清洒河南祥符人,字为山,一字巽行。乾隆时贡生。父杨圣化知秦州,以西北用兵,地方不胜供应,赔累罢官,留秦州不能归。

10、杨秀清: (约1820—1856)清广西桂平县人,原名嗣龙。以种山烧炭为业。后参加拜上帝会。

道光二十八年,太平军人心不安时,假托天父下凡附体,从此取得会中特殊地位。永安封王时,封东王、九千岁,节制诸王。

11、敬之: 唐虢州弘农人,字茂孝。杨凌子。宪宗元和二年进士,平判入等。历迁屯田、户部二郎中。后任检校工部尚书,卒。

12、杨乃武: (1841—1914) 浙江余杭人。字书勋、子钊。同治举人。1873年被诬与毕秀姑(外号小白菜)谋杀毕氏之夫,屈打成招。其姐上京两告御状,得夏同善等相助后洗冤。释后以植桑养蚕度过馀生。

13、杨子荣: (1917—1947) 山东牟平人。名宗贵。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在林口杏树村只身深入匪穴,说服四百多名土匪全部投降,荣立特等功,并评为战斗英雄。有关战斗事迹被写在小说《林海雪原》及京剧《智取威虎山》中。

14、杨开慧: (1901—1930) 女。湖南长沙人。原名杨霞,字云锦,幼名霞仔。

杨昌济之女,毛泽东夫人,革命烈士。1923年至1927年,随毛泽东在上海、广州、武汉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创办农民讲习所。

1930年10月,因叛徒告密被捕,在长沙壮烈牺牲。今板仓有其塑像。

15、杨守仁: (1872,一作1871=1911) 湖南长沙人。原名毓麟,字笃生。光绪二十四年进士,任湖南时务学堂教席。

1908或1909年留学英国。1911年6月13日,因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忧同志牺牲,愤愤清廷腐败,赴利物浦投海自沉。兄德邻。

16、杨虎城: (1893—1949) 陕西蒲城人。原名忠祥。国民党爱国将领。曾参加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为蒋长期监禁。重庆解放前夕惨遭杀害。夫人谢葆真先予被害。

17、杨尚昆: (1907— ) 四川潼南人。1925年加入共青团,次年转为中共党员,在川、沪等地从事学生运动。

1933年后任中央北方局书记,军委秘书长。新中国成立后,历职至中央军委常、秘书长、常务副主席,中共十二、十三届政治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四哥暗公。

18、杨朔: (1913—1968) 山东蓬莱人。作家。早年在哈尔滨谋生,并攻读英文及中国古黄文学,开始发表作品。

1937年初到上海,创办北雁出版社。1939年参加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华北,随时八路军转战于各地,从事文艺工作。

19、杨万里: 南宋诗人,其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家。

20、杨涟: 明朝人,上疏弹劾魏忠贤24大罪,被迫害致死。

21、杨雄: 西汉著名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曾作《太玄》、《法语》,主张儒家的伦理学说。

22、杨深秀: 清末人,光绪进士,戊戌政变发生后,与谭嗣同等同时被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23、杨贵妃: 名太真,小字玉环。深得唐玄宗宠爱,以容貌美丽闻名于世,通晓音律。

24、杨振宁: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

杨姓的起源和历史

杨姓的起源和历史

杨姓的起源和历史,现在杨姓在百家姓中的排名是在第16位,可谓是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一个姓氏,“杨”字是用图腾的样式翻译过来的,有太阳的意思。那杨姓的起源和历史是什么?

杨姓的起源和历史1

一、杨姓的来源:

1、出自姬姓 :

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杨出自姬姓,且有着三种说法

①源于周武王孙,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

②源于周宣王子长父。

③源于晋武公子伯侨。

2、出自扬姓 :

在古时候,“扬”与“杨”在发音上、写法上都有着相似的地方,对此不容易让人分清,所以就有着“杨”姓出自“扬”的说法,以邑为氏。

3、出自改姓 :

起形式主要是因为当时人们避难、收养、过继、赐姓以及少数民族等改姓构成。

如:根据赐姓,出自隋代,杨义臣本姓尉迟氏,鲜卑族,为北魏勋臣八姓之一。

隋文帝因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下诏赐义臣国姓杨氏。

二、杨姓的历史:

杨姓发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内。春秋时杨为晋所灭,杨姓便向西发展繁衍,其先迁入陕西,后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河南。

宋朝时期,杨姓大约有2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7%,排在王、李、张、赵、刘、陈之后,为宋朝第7大姓。

明朝时期,杨姓大约有24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5%,为明朝第6大姓。

当代,杨姓总人口已超过4000万,为全国6大姓之一,约占全国人口的3.1%。

在《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杨姓历代名人805名,占总名人数1.77%,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八位;杨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数2.02%,排在第六位;杨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的'1.96%,排在第十位;杨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2.12%,排在第十一位。

杨姓的起源和历史2

1、出自姬姓。

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2、出自赐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杨姓。

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

4、出自他族改姓。

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

5、以封地为姓。

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于。周灭唐

(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封地给他。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叔虞(又称唐叔)的儿子燮继位以后,因唐地南临晋水,就改称晋侯。这样,虞就成了周代晋国的始祖。叔虞的后裔有封于杨者。杨,在今山西洪洞东南。春秋时灭于晋国,成了晋国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于杨地者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杨”作为姓氏。

“故老相传谈轶事,问君足指果如何”。这是近代洪洞人王笃诚诗中的一句。

杨姓也是一个荣耀而古老的姓氏。不过,关于杨姓的来源,历来众说纷纭,有说是因官得姓的,有说是以地命氏的,很不容易找到头绪。然而,有一个被公认的事实——杨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子孙,更是黄帝的后裔。

《姓纂》上面说:“周武王子唐叔虞封于晋,出公逊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子国,以国为姓。”根据这段记载。可知杨姓是出自周武王,也就是周文王的众多儿子中,最为神气的一房。

由伯侨所建立的杨国,当时的位置,在今山西省洪桐县的东南,因此杨姓的发源地,应该是在山西。后来,到了春秋时代,杨国被当时五霸之一的晋国所吞并。

不过,《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说法,却跟《姓纂》有点出入。该书虽然也认为杨姓是出自姬姓,但却指出最初以杨为姓的,是周宣王的儿子尚父,而不是来自晋国的伯侨。也就是被周朝王室封为杨侯,因而以官得姓的是尚父,而不是伯侨。

杨姓汉人于1000多年以前在长江以北繁衍。当时,杨氏就是一个出人头地的显赫家族,出了不少在历史上知名的人物,像战国时以主张“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而跟主张兼爱的墨子大唱对台的杨朱;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等等,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人物。

杨姓的起源和历史3

起源一:出自姬姓

杨姓出于姬姓。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期,周成王将自己的三弟叔虞封在了唐,也就是现在山西闻喜县东北,史称唐叔虞。唐叔虞的次子杼为杨侯,这就是杨姓的开端。到了东周恒王时期,杨国被灭,这一支杨姓族人一直活跃在山西洪洞、陕西咸阳和河南洛阳三角地区,后来经河南、穿河北、涉湖南、越南岭进入广东。

而唐叔虞之子燮文由唐侯改封为晋侯,到了十一世的时候晋昭侯时封其叔成师于曲沃。史称曲沃桓公,曲沃武公统一晋国后灭杨国,并将杨国古地赐给了儿子伯侨,伯侨的后裔以杨邑为姓氏,称为杨氏,具有将近2700年悠久的历史。这支杨氏族人经历了晋顷公“六卿之难”后背井离乡,躲进了陕西华阴华山200多年,知道战国魏襄王时杨章才出现在历史舞台上重登仕途,东汉时候的杨震同样出自华阴,杨震清正廉洁拒绝行贿,“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清廉的家风也开创了著名的堂号“四知堂”。

起源二:出自赐姓

在古代因为建树功勋很多人都会被赐予大姓,赐姓具有光宗耀祖的意思,比如隋唐时候杨义臣本姓尉迟,他的父亲尉迟崇为国捐躯后义臣被养于宫中,因为常常在隋文帝杨坚身边引起了隋文帝对于他父亲的追忆,于是下诏赐予皇室姓氏杨。

起源三:出自改性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改革,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时候有姓“莫胡芦”,后因为汉化改革的进行改为“杨”氏。

杨姓发源于山西省,杨国被晋国灭后,杨姓族人开始向西繁衍,迁入陕西后有迁入陕西霍县一代,后来经过慢慢的繁衍生息,杨氏的族人扩展到了河南省。到了汉代杨姓已经广泛分布于我们北方地区,春秋战国时期杨氏族人开始南迁到江汉地区,也就是现在湖北潜江一带。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和唐代的"安史之乱引发了中原氏族南迁,这其中就包括了杨氏族人。到了宋代,杨氏族人已经广泛分布于江南地区。

杨震的后代杨坚建立了隋朝,虽然隋朝在历史上只有短短的38年,但也在杨氏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杨姓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杨姓的起源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2、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

5、以封地为姓。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于。周灭唐(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封地给他。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叔虞(又称唐叔)的儿子燮继位以后,因唐地南临晋水,就改称晋侯。这样,叔虞就成了周代晋国的始祖。叔虞的后裔有封于杨者。杨,在今山西洪洞东南。春秋时灭于晋国,成了晋国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于杨地者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杨”作为姓氏。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关西堂":东汉时有关西人杨震,博览明经,时人称他是"关西孔子"。

"四知堂":杨震当荆州刺史时,非常清廉。有一次,有个人在夜里带着黄金到杨震的家里行贿。杨震坚决不受,并严厉地斥责了那个人。那个人还是不死心,笑着对杨震说:"现在是深夜,地点在您的府上,决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您收下吧!"杨震义正词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快滚出去!"杨氏因以"四知"为堂号。

2、郡望

弘农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东汉至北周,曾一再改名恒农郡。

天水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

。此支杨氏,其开基始祖为韩襄王将领杨苞。

杨氏历史名人

1杨荣 2杨炳 3杨炯 4杨简 5杨士奇 6杨文会 7杨延昭 8杨守谦 9杨安辨 10杨秀清 11杨敬之 12杨乃武 13杨子荣 14杨开慧 15杨守仁 16杨虎城 17杨尚昆 18杨朔 19杨万里 20杨涟 21杨雄 22杨深秀 23杨贵妃 24杨振宁 25其他

人物简介:

1杨荣:(1371-1440) 明福建建安人,字勉之,初名子荣。建文二年进士。授编修。成祖即位,入文渊阁,令更名荣。累官文渊阁大学士。后佐仁宗即位,累进谨身殿大学士,工部尚书。荣历事四朝,谋而能断。与杨士奇、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卒谥文敏。有《后北征记》、《杨文敏集》。

2杨炳:荣泉州晋江人,字若晦。孝宗淳熙二年进士。累官左司谏,尝论治赃吏当自大吏始。太学生砀宏中等六人因指责朝政受罚,炳上书辨其冤,被诬结党为奸,出知泉州。以宝谟阁直学士奉祠。卒年八十一。人《易说》、《礼记解》、《西掖稿》、《谏垣存稿》等。

3杨炯:(650-693?) 唐弘农华阴人。幼聪明博学,善属文。十岁举神童,授校书郎。后迁盈川令,卒于任。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四杰”。炯尝言“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时议然之。有《盈川集》。

4杨简:(1141-1226) 宋明州慈溪人,字敬仲,世称慈湖先生。杨挺显子。孝宗乾道五年进士。授富阳主簿。师事陆九渊,发展心学,主张“毋意”、“无念”、“无思无虑是谓道心”等。宁宗嘉定初出知温州,首倡废除妓籍,以廉俭为民所爱戴。官终宝谟阁学士。卒谥文元。有《慈湖诗传》、《杨氏易传》、《先圣大训》、《五诰解》及《慈湖遗书》等。

5杨士奇:(1365-1444) 明江西泰和人,名寓,以字行,号东里。早年家贫力学,授徒自给。建文初以荐入翰林与修《太祖实录》。寻试吏部得第一。成祖即位,授编修,入内阁,参机要。先后历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五朝,在内阁为辅臣达四十余年,任首辅二十一年。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廉能为天下称。又善知人,于谦、周忱、况钟之属皆为所荐。卒谥文贞。有《东里全集》、《文渊阁书目》、《历代名臣奏议》等。

6杨文会:(1837-1911) 清末池州府石埭县人,字仁山。自幼读书,不喜科举。博学能文,兼通老庄。二十七岁于病中读《大乘起信论》,遂属意佛学。处移居南京,创金陵刻经处,刻印佛经。曾至伦敦、巴黎。协助日本编辑《续藏经》, 并供给密教典籍。与英人李提摩太将《大乘起信论》译成英文。宣统二年又创办佛学研究会,自任会长,担任主讲。编写《大藏辑要目录》。

7杨延昭:(958-1014) 本名延朗。宋麟州人。杨业第六子。父死,坚守边关,屡败契丹。在边二十余年,智勇善战,号令严明,身先士卒,为将士爱戴,契丹惮服之,呼为杨六郎。

8杨守谦:(?-1550) 明徐州府人,字允亨,号次村。杨志学子。嘉庆八年进士。累官保定巡抚。后被严嵩诬陷,下狱。守谦胸怀坦荡,居官清廉,驭下多恩,及死,将士无不流涕。隆庆时追谥恪愍。

9杨安辨:清洒河南祥符人,字为山,一字巽行。乾隆时贡生。父杨圣化知秦州,以西北用兵,地方不胜供应,赔累罢官,留秦州不能归。安辨不父事所累至十数年,六十岁时方好。从此闭门著书。有《瓢斟集》、《陇西杂记》、《清华志》等。

10杨秀清:(约1820-1856)清广西桂平县人,原名嗣龙。以种山烧炭为业。后参加拜上帝会。道光二十八年,太平军人心不安时,假托天父下凡附体,从此取得会中特殊地位。永安封王时,封东王、九千岁,节制诸王。三十二年在湖南道州与西王萧朝贵发布《奉天讨胡檄》。其军令严明,为将士所服。对外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后居功自傲,传有逼封万岁之事。韦昌辉以天王密诏为名,发兵围东王府,秀清与家属部众悉遭杀害。

11杨敬之:唐虢州弘农人,字茂孝。杨凌子。宪宗元和二年进士,平判入等。历迁屯田、户部二郎中。后任检校工部尚书,卒。尝作,《华山赋》示韩愈,愈称之,士林一时传播,李德裕尤咨赏。性爱士类,雅善项斯为诗,所至称之,斯由是擢上第。

12杨乃武:(1841-1914) 浙江余杭人。字书勋、子钊。同治举人。1873年被诬与毕秀姑(外号小白菜)谋杀毕氏之夫,屈打成招。其姐上京两告御状,得夏同善等相助后洗冤。释后以植桑养蚕度过馀生。

13杨子荣:(1917-1947) 山东牟平人。名宗贵。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林口杏树村只身深入匪穴,说服四百多名土匪全部投降,荣立特等功,并评为战斗英雄。1947年初,率五人扮成土匪再次深入匪穴,活捉匪首座山雕。同年2月23日在海林梨树沟战斗中牺牲。后被东北军区授予特级侦察英雄称号。有关战斗事迹被写在小说《林海雪原》及京剧《智取威虎山》中。

14杨开慧:(1901-1930) 女。湖南长沙人。原名杨霞,字云锦,幼名霞仔。杨昌济之女,毛泽东夫人,革命烈士。192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中共湘区委员会负责机要兼交通联络工作。1923年至1927年,随毛泽东在上海、广州、武汉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创办农民讲习所。大革命失败后,在长沙板仓一带坚持地下工作。1930年10月,因叛徒告密被捕,在长沙壮烈牺牲。今板仓有其塑像。

15杨守仁:(1872,一作1871=1911) 湖南长沙人。原名毓麟,字笃生。光绪二十四年进士,任湖南时务学堂教席。1902年留学日本,先后与黄兴、陈天华等发刊《游学译编》;参加组织拒俄义勇队,后改组为军国民教育会;组织暗杀团,加入华兴地、同盟会。1907年与于右任等创办《神州日报》,任总撰述。1908或1909年留学英国。1911年6月13日,因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忧同志牺牲,愤愤清廷腐败,赴利物浦投海自沉。兄德邻。

16杨虎城:(1893-1949) 陕西蒲城人。原名忠祥。国民党爱国将领。曾参加辛亥革命。1924年加入国民党。1927年参加国民革命军。1936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和张学良一起发动西安事变,扣留了蒋介石,逼将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解决后,被蒋迫令离军出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为蒋长期监禁。重庆解放前夕惨遭杀害。夫人谢葆真先予被害。

17杨尚昆:(1907- ) 四川潼南人。1925年加入共青团,次年转为中共党员,在川、沪等地从事学生运动。1927年至1930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回国后任中央宣传部长等职。1933年后,任中央革命根据地《红色中华》、《斗争》编辑,党校副校长,第一方面军政治部、总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政委,参加长征。之后,任中央北方局书记,军委秘书长。新中国成立后,历职至中央军委常、秘书长、常务副主席,中共十二、十三届政治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四哥暗公。

18杨朔:(1913-1968) 山东蓬莱人。作家。早年在哈尔滨谋生,并攻读英文及中国古黄文学,开始发表作品。1937年初到上海,创办北雁出版社。1939年参加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华北,随时八路军转战于各地,从事文艺工作。1942年回延安。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解放后,任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文艺部长,加入中国作协。参加过抗美援朝。1955年转入中国作协。历任中国亚非作家常设局联络委员会秘书长,全国第三届政协委员。“文革”中不幸逝世。著有《潼关之夜》、《鸭绿江南北》、《东风第一枝》、《杨朔散文选》、《帕米尔高原的流脉》、《月黑夜》、《北线》、《锦绣山河》、《三千里江山》、《杨朔短篇小说选》等。

19杨万里:南宋诗人,其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家。

20杨涟:明朝人,上疏弹劾魏忠贤24大罪,被迫害致死。

21杨雄:西汉著名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曾作《太玄》、《法语》,主张儒家的伦理学说。

22杨深秀:清末人,光绪进士,戊戌政变发生后,与谭嗣同等同时被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23杨贵妃:名太真,小字玉环。深得唐玄宗宠爱,以容貌美丽闻名于世,通晓音律。

24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

25杨姓称帝王者有十几人,先后建立有隋、吴等政权。唐代杨氏任宰相者11人。

杨氏家族的起源?

1、源自姬姓:

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其源均为周朝王室。

2、源自扬姓

古时杨扬不分,以邑为氏。

3、源于改姓而来:

改杨姓,主要由同源、避难、避仇、收养、过继、赐姓以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构成。

扩展资料:

当代,杨姓总人口已超过4000万,为全国6大姓之一,约占全国人口的3.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云南三省,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30%。

其次分布于山东、湖北、湖南、贵州、河北,这五省又集中了30%。四川为当代杨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云贵川湘、豫冀鲁鄂两块杨姓聚集区。

在人群中,分布在云贵、四川大部、重庆南部、湖南西部、广西北部,杨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4.5%以上,有的达13%,占了国土面积的13.6%,居住了大约23%的杨姓人口。

在晋冀豫、京津、陕宁、甘肃大部、青海东部、新疆北端、内蒙古中部和东北部、黑吉西部、湖北大部、湖南中部和北部、安徽西北部、广西中部,杨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3%-4.5%,其覆盖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27.3%,居住了大约34%的杨姓人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姓

杨姓的来源_杨姓的来源简短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hzc88@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