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姓and桓姓大多分布在哪里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0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天灵灵地灵灵,看见本文你最灵,你会不会相信还有另外一个你过上你想要的生活!一起来学习桓姓,以及桓姓大多分布在哪里对应的知识点吧。2024
桓姓的来源 怎么取名寓意聪明
桓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五。
1、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臣桓常,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黄帝有一个大臣名为桓常,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桓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桓氏正宗。
3、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子御说,属于以谥号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宋国有个国君叫子卿,原名叫子御说,是宋湣公(宋闵公)子捷之弟。
4、汉化改姓为氏
源于乌桓族,出自汉朝末期乌桓民族。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桓阿氏部落。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桓赧氏部落。
源于满族,出自金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5、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桓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桓叔,就是春秋时期晋国的曲沃桓叔(公元前802~前731年),即姬成师,晋穆侯姬弗生(姬费王,公元前812~前785在位)之子。
二、迁徙分布,聚集地
桓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零七位门阀。桓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桓氏,位列宋版《百家姓》第407席,其发祥地是汉朝的谯郡(今安徽亳州)。桓氏的源流有四:一是出自姜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代齐襄公之弟子公子小白,曾出奔莒国;襄公被杀后,小白回到齐国继承君位,任用管仲进行改革,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死后谥号为桓,即齐桓公。其支庶子孙乃以谥为氏,称桓氏。一支是齐桓公之后;二是出自子姓。其支庶子孙向鬼,以王父的谥号为氏。称为桓魋。三是由桓侯氏简化而来。周代晋国(姬姓)、杞国(姒姓)、曹国皆有桓侯,其后裔有桓侯氏,简为桓。四是南北朝时来华的鲜卑族之后。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述,齐桓公的后裔,以桓公的谥号为氏。而宋桓公的后代,也称桓氏。另,后魏的乌丸氏亦改姓桓氏。此外,《元和姓纂》和《魏书官氏志》也都对桓氏的出处有考证文字。由此可见,古老的桓氏家族之中,有来自山东的吕尚之后,也有发祥于河南的商汤之后,更有一少部分鲜卑族之后。望族居谯郡(今安徽省亳州)。
三、郡望堂号
郡望
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堂号
谯国堂:以望立堂。
怀远堂:以望立堂。
龙亢堂:东汉经学大师桓荣,字春卿;谯国龙亢人(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东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汉光武帝刘秀请桓荣入宫教授太子刘庄,从此恩遇日隆。桓荣与子郁、孙焉教五位帝王经书,被誉为三代御先生,五位帝王师,官至少傅,汉明帝时封关内侯,龙亢桓氏由此出名。
匡晋堂:晋朝桓氏有十一个将军(桓石秀、桓石虔、桓尹、桓冲、桓雄、桓云、桓涛、桓温、桓霍、桓谦、桓振)来匡扶朝廷,因称匡晋堂。
四、当代桓姓的分布
桓怎么读?
桓读音:huán。
桓(huán)姓,中国百家姓之一。根据《姓氏考略》记载,上古时期,轩辕黄帝有一位大臣名叫桓常,他的后人就以其名字为姓氏,称为桓氏。由此可见,桓氏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姓氏。故桓氏后人奉桓常为桓姓的得姓始祖。
春秋时期宋桓公、齐桓公死后,二人的后代均以其谥号“桓”为姓氏。
桓姓位列宋版《百家姓》第407席,目前在大陆和台湾没有进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其郡望在谯国郡,堂号为“龙亢堂”、“匡晋堂”。
桓氏在东周时期之前,为单一来源姓氏,源于轩辕黄帝大臣桓常,因年代过于久远,不在信史之内,故不可完全相信。
在东汉之前,桓氏主要是来源于宋桓公和齐桓公的后裔。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述,齐桓公的后裔,以桓公的谥号为氏。而宋桓公的后代,也称桓氏。北魏时,鲜卑族的部分乌丸氏亦改姓桓氏。
此外,《元和姓纂》和《魏书·官氏志》也都对桓氏的出处有考证文字。由此可见,古老的桓氏家族之中,有来自山东姜姓齐桓公之后,也有发祥于河南子姓宋桓公之后,更有一少部分为鲜卑族之后。
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零七位门阀,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
桓魋的桓姓之祖
史书记载,桓姓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源于子姓。这支桓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御说,属于以谥号为氏。春秋战国时期,商丘称睢阳,是宋国的国都。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宋国国君御说是宋湣公(宋闵公)子捷之弟。宋湣公十年(公元前682年),大夫南宫长万因受到君主戏弄和侮辱,愤杀宋湣公,立公子游为君。其他诸公子借曹国军队反击,杀公子游,立公子御说为君,是为宋桓公。宋桓公有七子:兹甫、目夷、子种、子鱼、子荡、子鳞、子肸(xi)。宋桓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51年)春,桓公病逝,由长子兹甫继位,也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桓公在位期间虽然政绩不太突出,但他“克敬勤民”,国家平稳,因此他逝世后得到周王室的谥号“桓”。宋桓公的后裔子孙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桓氏。史籍《姓氏急就篇》中颜师古注云:“宋桓公孙鳞矔为宋司徒,号曰桓子,因为氏焉。”《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宋桓公之后向魋亦号桓氏。”《姓纂》中亦记载:“宋桓公之后向随,亦号桓氏。”该支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族人皆奉宋桓公御说为得姓始祖。
桓氏源于宋国的桓氏世代繁衍,布于全国。桓氏位列宋版《百家姓》第四百零七席。
桓姓。桓氏的源流有四:一是出自姜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代齐襄公之弟子公子小白,曾出奔莒国;襄公被杀后,小白回到齐国继承君位,任用管仲进行改革,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死后谥号为“桓”,即齐桓公。其支庶子孙乃以谥为氏,称桓氏。一支是齐桓公之后;二是出自子姓。其支庶子孙向鬼,以王父的谥号为氏,称为桓魋。
桓姓在百家姓中的排名是多少位
桓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桓氏,位列宋版《百家姓》第407席,其发祥地是汉朝的谯郡(今安徽亳州)。桓氏的源流有四:一是出自姜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代齐襄公之弟子公子小白,曾出奔莒国;襄公被杀后,小白回到齐国继承君位,任用管仲进行改革,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死后谥号为“桓”,即齐桓公。其支庶子孙乃以谥为氏,称桓氏。一支是齐桓公之
百家姓的huan 咋样写?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还途之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典籍《周礼·冬官考工记》的记载,有环涂之官。“环涂”,亦称“还途”、“轘途”,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环城之道。督管和守护环城之道的官员,即称“环涂之官”,在史籍中亦称其为“还途之官”、“轘途之官”。
还途(环涂、轘途)之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还氏、环氏、轘氏,读音作xuán(ㄒㄩㄢˊ)。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环人官位,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西周初期,王朝设置有“环人”之官,为军制,主要负责掌管阵前勇士,类似于后世的督战官。据典籍《周礼·夏官》的记载:“环人掌致师,察军匿,环四方之敌,巡邦国,搏谍贼,讼敌国,扬军旅。[注]巡察内外,若环之相循不穷。致师,谓犯敌以诱其出。军慝,谓敌怀诈潜入我师也。四方有兵戎之故,则环绕而巡之。”
在春秋时期,“环人”与“还人”在官制中通义,因此又称为“还人”。
另外,在西周的秋官之属中,亦有还人(环人)之官,负责掌管迎送邦国宾客之护卫军队。后来在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政权中,也设置有“司还中士”,职正二命(品),位高权重,职能与周朝的“还人”相仿。
还人、司还中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还氏、环氏,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
第三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王族后裔,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
桓姓的历史名人
桓氏首一位出现于历史上的桓氏著名人物,便是春秋时宋国的司马桓魋;战国秦有将军桓齿;晋朝十一将军:桓石秀、桓石虔、桓尹、桓冲、桓雄、桓云、桓涛、桓温、桓霍、桓谦、桓振。他们辅佐晋王朝治理天下,付出了很大的贡献;西汉有汝南名士桓宽,桓宽以小巧玲珑满腹经纶而扬名几十年,其大司马桓温、荆州刺史桓冲、右将军桓伊、江州刺史桓玄等就是代表,唐有宰相桓彦范……等。 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怀远县:怀远县地处安徽省北部,位于淮河中游,在淮北平原的南端。境内有荆、涂两山夹淮对峙,又当涡、淮两河汇流之处,形势险要,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我国出现南北分裂对峙的局面时,怀远经常成为争夺角逐的战场,因而这片地方的名称,历代迭经变更,归属亦有所不同。怀远历史悠久,上可追溯到距今四千二百多年前原始社会的唐、虞时期,怀远就设有涂山氏国。夏禹王娶涂山氏女为妻,他治水凿山的遗迹至今犹在。夏禹五年(戊寅,公元前2203年)在涂山南麓的一个村落大会天下诸侯,以后称为“禹会村”。夏、商两朝,全国分为九州,怀远属徐州地。西周时期徐州并入青州,怀远分属青、扬二州地。春秋、战国时期,东周王朝名存实亡,诸侯各自为政,互相兼并,天下大乱,连年战争,怀远归属无定,先后属吴、楚之境。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以淮水为界,淮北为泗水郡,淮南为九江郡。西汉时期,仍以淮水为界,怀远设四个侯国、两个县,在淮水南设当涂、曲阳两侯国,属九江郡;在淮水北设平阿、义成两侯国和龙亢、向县两县属沛郡。王莽新朝时期,当涂曾改名山聚,曲阳改名延平亭,平阿改名平宁。东汉时期,当涂国复改为县,沛郡改为沛国,原设之县未动,仅平阿、义成县改属九江郡。三国时期,怀远地属魏境,龙亢改属汝阴郡,义成、平阿、曲阳三县属淮南郡。当涂、向县撤废。西晋太康九年(戊申,公元288年),龙亢改属谯国,复设当涂,与义成、曲阳、平阿三县,同属淮南郡。东晋南迁,将当涂侨置于江南(即今之当涂县境)。后改置马头郡。南北朝时期,争夺剧烈,先属南朝宋地,郡治未变,新设零县。龙亢并人蕲县。北齐时期,淮北地区尽失,属北朝魏地,设已吾县,属马头郡。以后南朝梁又占领,除龙亢属下蔡郡,已吾属沛郡,义成属临淮郡外,又设葛山县。其后怀远复被北朝北齐占据,设荆山郡改原当涂为马头县。已吾、义成并为临淮县,曲阳并人定远。隋朝时期,将荆山郡撤废,改设涂山县属锺离郡。唐朝时期,把涂山县并入锺离县,属锺离郡。五代十国时期怀远属南唐,仍为钟离县。其后周世宗据有淮北时,在怀远设“镇淮军”。北宋时期仍因唐旧制。南宋时期,淮北一度成为金国之地,将怀远改设荆山镇。金国灭亡后,南宋收复怀远,复设荆山县。宋宝佑五年(丁巳,公元1257年)于怀远设“怀远军”,辖荆山县,地跨淮河两岸。“怀远”名称亦自此开始。宋景炎元年(丙子,公元1276年)农历2月怀远军投降元军。元朝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农历1月撤废怀远军,与荆山县合并,改称怀远县,属濠州,隶于安丰路。从此怀远县名沿用至今。明朝时期,怀远初属应天府,后改属凤阳府。清朝时期,初属江南省凤阳府,后改为安徽省凤阳府。辛亥革命后成立民国,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公元1914~1928年),属安徽省寿县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县。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怀远属安徽省阜阳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县,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怀远属寿县第十行政专区辖县,直到怀远县解放。抗日战争时期,怀远县部分沦入敌手,在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宿(县)怀(远)县抗日民主政府。同时民国怀远县政府逃避到龙亢区的褚韩湖,怀远县城内则有伪怀远县政府盘踞。解放战争期间,在县境内涡河南北建立怀远、宿怀两县人民民主政权。1949年1月17日怀远全境解放,3月怀远县工农民主政府成立,属宿县专署辖县,全县共辖城关、胡疃、河溜、包集、双桥五个区,五十七个乡。1956年怀远县属蚌埠专署辖县,1961年恢复宿县专署,仍为属县,1983年7月起改属蚌埠市辖县至今。 谯国堂:以望立堂。
怀远堂:以望立堂。
龙亢堂:东汉经学大师桓荣,字春卿;谯国龙亢人(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东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汉光武帝刘秀请桓荣入宫教授太子刘庄,从此恩遇日隆。桓荣与子郁、孙焉教五位帝王经书,被誉为“三代御先生,五位帝王师”,官至少傅,汉明帝时封关内侯,龙亢桓氏由此出名。
匡晋堂:晋朝桓氏有十一个将军(桓石秀、桓石虔、桓尹、桓冲、桓雄、桓云、桓涛、桓温、桓霍、桓谦、桓振)来匡扶朝廷,因称“匡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