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槽蛇属及颈槽蛇属于食肉动物还是食素动物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55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天灵灵地灵灵,看见本文你最灵,你会不会相信还有另外一个你过上你想要的生活!一起来学习颈槽蛇属,以及颈槽蛇属于食肉动物还是食素动物对应的知识点吧。2024
野鸡脖子是什么蛇?
学名:虎斑颈槽蛇。
虎斑颈槽蛇,别称野鸡脖子、虎斑游蛇、野鸡项、雉鸡脖、鸡冠蛇等,是有鳞目、游蛇科、颈槽蛇属动物。体长约0.8米左右。体重一般为200~400克。颈背有一明显颈槽,枕两侧有一对粗大的黑色斑块。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有方形黑斑,颈部及其后一段距离的黑斑之间为鲜红色,腹面为淡黄绿色,下唇和颈侧为白色。
扩展资料
生境分布:
生活于山地、丘陵、平原地区的河流、湖泊、水库、水渠、稻田附近。以蛙、蟾蜍、蝌蚪和小鱼为食,也吃昆虫、鸟类、鼠类。广泛分布全国各地,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山东、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重庆、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均有分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虎斑颈槽蛇
野鸡脖子是什么蛇
野鸡脖子是虎斑颈槽蛇,因虎斑颈槽蛇的脖子为红色,俗称野鸡脖子。
扩展资料
在中国虎斑颈槽蛇分布极其广泛,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等地均有分布;国外主要分布于日本、韩国以及苏联。
虎斑颈槽蛇上、下颌的左右各有两排细小的牙齿,属无毒牙。但口角上方最后两枚上颌齿变型成为无管、无沟的后毒牙。后毒牙与上颌骨、横骨连结牢固,活动性差,两枚毒牙大小差异不明显,呈利刃状。头部有对称的鳞片9片;颊鳞1片,眼前鳞2片,眼后鳞3(4)片;颞鳞1~2片;上唇鳞7片,呈2-2-3式排列,少数为8片,2(3)-3(2)-3式排列;下唇鳞9~10片;背鳞全部起棱或仅最外行平滑,21-19-17(15)行;腹鳞150~170片;尾下鳞55~86对;肛鳞两分。颈背区域有10对左右呈链珠状排列的皮下腺体,受到挤压可以喷射出暗黄色液体。雌性蛇体长约 1m,雄性较短。
虎斑颈槽蛇主要生活于山区、丘陵以及平原地区,常出没于田地、路边、菜园地、水沟边及近水、潮湿多草处;白天出来活动,行动极快,受惊发怒时,昂首举颈,或作“乙”状弯曲,膨扁颈部,这一现象很可能与其具有的颈背部腺体有关;主要以蛙、蝌蚪、蟾蜍为食,偶而也捕食鼠、鱼、鸟类等;6~8月份产卵,一次产2~24枚不等,多者可达30余枚,卵径为21~36×11~15mm,孵化期40~50天;10月份以后,气温逐渐下降,虎斑颈槽蛇则选择被风向阳、地面干燥、有遗弃的洞穴或缝隙的场所,如沟边、石砌的水井、有鼠洞的坟地、石坝等处进行冬眠,至翌年5月上旬,气温回升到8~20℃,才陆续离开冬眠场所。
头为黑色颈部有红环的是什么蛇
头为黑色颈部有红环的是红脖颈槽蛇,为游蛇科颈槽蛇属的爬行动物,俗名野鸡项、红脖游蛇、扁脖子,属后毒牙类毒蛇。
头背草绿色,上唇鳞色稍浅,部分鳞沟黑色;头腹面污白色。躯干及尾背面草绿色,颈区及体前段鳞片间皮肤腥红色;躯干及尾腹面黄白色。头颈区分明显,颈及体前段背正中两行鳞片并列,个别无颈槽;眼较大,瞳孔圆形。上颔齿23-25枚,最后2枚骤然增大,与其前方齿列间有一间隙。
常在河谷坝区的水稻田、缓流及池塘中活动捕食。白天活动,多发现于农耕区的水沟附近,主要以蛙类为食。分布于中南半岛、中国、印尼和尼泊尔等国。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繁殖力较强,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