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传说and春节的传说故事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19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22世纪什么最重要?和小编一起翱翔在知识的海洋里!春节的传说,以及春节的传说故事对应的知识点,让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2024
关于春节的传说都有哪些
在 春节 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也有许多关于春节的 传说 和各地的习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春节的传说,希望大家喜欢!
春节的传说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 发烧 ,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狂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发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
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春节习俗
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23或24,它是庆祝整个春节活动的开始和伏笔,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 扫年,即扫尘,实际上就是搞家庭环境卫生。北方人以腊月23为小年,称“扫房”;南方人以腊月24为小年,称“掸尘”.这一天每家每户黎明升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行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据《拾遗记》记载这个习俗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当时先民驱役鬼,祈福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就是一扫而光陈旧的东西,这既指庭院里的陈年老垢,也指旧岁中碰到的不快。
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古代, 科技 不发达,人们奉灶神为了控制家庭饮食的神明,认为灶神要在小年晚上向玉帝述职,玉帝对这家的赏罚全在灶神的汇报了.祭灶的祭品中最具 民俗 的是“糖瓜”,一说糖瓜是甜的,可使灶神在玉帝面前只说甜言蜜语;一说糖瓜是粘的,可以粘灶神的牙,使他的坏话出不了口.祭祀时,将供奉一年的灶神像揭下,焚化,算是送祭升天.至今民间仍有“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之说。
除夕 ,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今年公历二月六日),它与春节(正月 初一 )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旧岁至此而除,新年明晨而始”,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禳灾祈福为中心。 除夕的主要活动有三项:吃团圆饭,祭祀,守岁。其中最有特点的还是守岁。
守岁,俗称“熬夜”,即除夕之夜,达旦不眠。传说,远古时侯有一种凶猛的怪物叫“年”,它每到腊月的最后一天夜里出来吞食人畜,危害百姓。后来,人们发现它的弱点是怕火光,怕声音,于是人们便在除夕之夜,通宵不眠,燃起火堆,焚烧青竹,使其发出爆响,年这个怪物也就不敢出来为非作歹了。从此就留下了除夕晚上熬夜和放炮的习俗。不过,守岁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包饺子,而且还必须包素馅的饺子,这是为了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素素净净,平安顺利”。还有人在饺子里放糖,花生等物,吃到糖者意味着生活甜蜜,吃到花生者意味着长寿。
注意,守岁还有不少禁忌,如禁扫地,过小年时,平时很难触及的角落都要打扫干净,而进入除夕至大年初一早晨,即使地面再乱也不能扫,习惯上认为那样会“破财”。再如,禁用剪刀,禁说“没有了”凡此种种,都是人们盼望吉祥的心理反映。
贴 年画
从内容上看,多迎合广大群众的求吉庆心理,以丰收,多子,多福,多寿为题材常见的有"麻姑献寿","天女散花","麒麟送子","钟馗卫福"等。我国著名的年画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河北武强,山东潍坊等地。
贴福字
俗称迎春贴福,是祈求新的一年丰调雨顺,人寿年丰,贴福字时还要把福字倒过来,谐音"福倒(道)了".此俗至今仍久盛不衰。
贴窗花
窗花来布置居室,其形式通常有"窗花","门笺","墙花","灯花"等,形状不一,创作自由,其题材也十分丰富,常见的有"肥猪拱门""老鼠娶亲","连年有余".但所用材料却十分统一,大红纸配少量金铂,彩光纸,此俗在广大农村历经百代,至今不衰……
春节饮食习俗
春节的饮食却实很有讲究,北方民谚有“初一饺子, 初二 面, 初三 合子,初四烙饼卷鸡蛋”之说。饺子是春节的重要食品之一,除了除夕(腊月的最后一天)吃饺子外,正月初一,初五也要吃饺子,但这三天吃饺子的讲法就大不一样了。除夕吃的饺子必是素馅,取来年平安,素素净净之意,而且饺子不能一下煮完;初一吃的饺子一定是除夕(即昨晚)没煮完剩下的,取吉庆有余之意;初五吃饺子则一定要做成“花边形”,俗称“捏小人嘴”,目的是为了防止来年小人拨弄是非,图个吉利。
春节的另一种传统是年糕,年糕由糯米制成,分南北两种,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多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等作法,味道也是甜咸皆有,由于年与粘谐音,高与糕谐音,故吃粘糕即包含着年年高,即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期望,久而久之,粘糕也就变成了年糕。
猜你喜欢:
1. 春节历史传奇故事4篇
2. 有关春节民间故事
3. 春节的神话传说大全
4. 简短的春节习俗传说故事
5. 春节的来历
谁知道有关春节的传说,故事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来,象征着农历新一年的开始,也象征阖家团圆、辞旧迎新。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欢聚一堂,团坐“守岁”;在春节期间,人们会鞭炮齐响,祭祀祖先;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尊长拜年,互致祝贺;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走亲访友,分发“压岁钱”.....春节氛围喜庆,形式丰富,传承着古时人们特有的祭祀庆典方式,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有关春节的传说故事有:腊祭传说、“年”除“夕”传说、巫术仪式传说、“年”兽传说、虞舜时期祭天传说、"禾"字传说、“压岁钱”传说、烧材守岁传说、老鼠嫁女的传说、争花治天下传说、贴福字传说等,我认为在春节怎么多的传说中,最值得一提有6个,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有关春节的传说故事之一:驱逐年兽 ??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春节是家家户户团聚的日子。关于过年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时间住在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噬牲畜伤害人命。所以每年到除夕这一天,村里的人就带着家眷躲避年兽。
这年除夕,“年”兽闯进村。它看到一户人家烛火通明,门贴大红纸,“年”狂叫着扑过去。接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不敢靠近。这时,院门大开,只见老人身披红袍在院中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走了。这事很快就在别的村里传开了,大家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以后,每年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贴红对联、放爆竹,用来驱赶“年”兽。这个风俗越传越广,从此就有了“过年”。
??有关春节的传说故事之二:寿星图 ??
传说,在古代有一个阿衡,一心想把万年除掉。有天阿衡打听出一个善射的刺客,就派人请到家里,摆上酒筵,说明缘由,许以重礼。刺客答应当夜就去行刺。刺客不能近前,就拉弓搭箭向日月阁上正观星象的万年射去。谁知刺客因为饮酒过多,眼睛发花,飞箭只射中了万年的胳膊。万年哎呀一声倒在地上,众童子急呼拿贼。卫士们听到喊声,一齐出动,捉住刺客,扭见天子。
祖乙问明实情,传令将阿衡收了监,又亲自出宫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非常感动,指着申星说:“申星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夜交子时,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望天子定个节吧。” 万年说:“太阴历虽然草创,但还不十分准确,岁尾还剩有点滴时辰。如不把这岁末尾时闰进去,日月如梭。过来过去又会错历。臣负众生所望,深受天子之恩,愿醉心日月阁,细加推算,把草历定准。”
就这样,万年在日月阁中,仔细观察草木麦菽的荣枯,精心推演,把岁末尾时积日成月闰了进去。那年五月,祖乙到天坛行祭,祭罢天神,又登上日月阁,把祭神的五月鲜桃赐给万年。万年献上太阴历,祖乙望着日夜操劳的万年,眉也白了,须也白了,深受感动,就把太阴历定名为万年历,还封万年为日月寿星。因此,后来人们也把春节称作年,每每过年之时要在屋里挂上寿星图,象征新岁添寿,以此对功高德重的万年寄以怀念之情。
??有关春节的传说故事之三:争花治天下 ??
在陕西关中一带民间,流传着有关春节的传说故事。传说,玉皇大帝为了治理人间,就派天宫的弥勒佛下凡。这事被如来佛知道了,心想,我算佛主哩,为啥不让我去呢?于是,就找玉皇大帝论理,玉帝听了,无言可对,只好说:“商量商量再说吧。”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个解围的方儿。
他请来弥勒佛和如来佛,将两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说:“这两盆花你二位各务一盆,谁的花先开,谁就下凡去管理人间。”如来佛心眼多,点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弥勒佛,因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难收,才以务花为借口来行此事。面前这两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于是也想出个小计来。他借弥勒佛合目谢恩的机会,悄悄地把两盆花换了个位置。第二天,如来佛的花就开了,因此弥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间,这天就是正月初一。传说弥勒佛心善,这天他让人们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们就欢欢喜喜,兴高彩烈的过了一天。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弥勒佛,就把这初春之时,二佛交接的时刻称做“春节”。有人说,因为当初如来佛因偷换花盆留下了瞎瞎现象,直到现在,人间还有小偷小摸的事哩。
??有关春节的传说故事之四:七郎射“夕 ??
很久以前,有一个妖怪叫“夕”,它专门害人,特别喜欢吃漂亮的女孩。老百姓对它恨得要死,但又没有办法。有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射得特别好,他还有一条非常厉害的猎狗。七郎见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它。他带着猎狗到处找“夕”,找来找去都没找到。
原来,“夕”只在腊月三十的晚上出来害人,平时都见不到它的踪影,也没人知道它住在哪儿。七郎找“夕”找了一年,又到了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准备过年,他心想:“这个镇子大,女孩也多,说不定夕会来这里,我就在这里等它。”它告诉镇上的人们:“夕最怕响声了,大家晚上不要睡觉,找一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身边,一旦发现“夕”就使劲敲,到时我去把夕除掉。”
到了晚上,“夕”果然来了,它刚闯进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这家人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这家一敲,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了。夕吓得四处乱窜,结果被七郎看见了。猎狗一口咬住“夕”的后腿,七郎趁机开弓猛射,终于把“夕”给射死了。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鞭炮,以此来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有关春节的传说故事之五:“年”除“夕”故事 ??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被称作“夕”的怪兽,每年的年关将至,“夕”总是要出来都要吃人,就连“九天东厨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都拿“夕”没办法,这个字很长的名号是谁呢,这个是玉皇大帝封的,就是老百姓家家户户供奉的“灶王爷”!
这个叫做“夕”的怪兽一到年底就出来作乱,祸害百姓,于是上天派下来的监督员,我们的一家之长灶王爷回报天庭,天庭就派来了一位叫做“年”的神兽。这个叫做“年”的神兽神通广大,法力高强,挥舞红色的绸子,并将竹竿放在火中,烧得噼里啪啦的作响,吓跑了夕兽。最终消灭了夕兽!
而这一天正好是农历十二月,也不是腊月的最后一天,百姓们为了感激和纪念年兽在这一天除掉了夕兽,就把农历每年十二月,也就是腊月的最后一天称作“除夕”,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做“过年”。夕兽被消灭后,百姓们希望家家户户都有年兽手中的红色丝绸和噼里啪啦作响的竹竿,于是红色丝绸和放在火中烧的噼里啪啦作响的竹竿,慢慢的,逐渐演变成了家家户户过年时都有的红色对联和鞭炮。起到震慑和辟邪的作用!
??有关春节的传说故事之六:熬年守岁的传说??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因为这顿晚餐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又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便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儿童,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在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这种现象逐渐变成了相传的“过年”和“拜年”的风俗。
春节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故事,它们是古老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滋养着我们的心灵,或许会让我们和自己内在古老的智慧做一个链接,体味文心吉庆的喜悦。
春节的故事传说有哪些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家人带来好运。春节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节日,春节也有很多民间传说,那么你了解哪些呢?
春节传说一:万年的故事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二:饺子里放东西的故事
“为什么要在饺子里放东西呢?”老人的说法是:“过年赢个好彩头”。饺子里放东西这个习俗起源于晚期时期的慈禧太后,她是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她有一个习惯,每年大年三十,都领着皇后和众嫔妃们一起包饺子,说是捏住小人的嘴,让他们再也不能胡说八道。当然,说是亲自动手,但实际上还是太监和宫女代劳,她在旁边站着指挥指挥就行了。
慈禧太后参与的这锅饺子,她都会提一个要求:要把四只小金元宝包进去,看谁能吃到。那些伺候在一边的太监,都很有眼力见,他们会牢牢地记住哪个饺子是包了金元宝的,煮熟之后,捞起来奉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每年吃饺子,都会吃出四个金元宝来,大家就赶紧在旁边贺喜,慈禧太后就会觉得自己中了彩头,很高兴,觉得自己很有福气。
1908 年,也就是慈禧太后去世的那年,很意外的,她只吃到了三只金元宝。可能是因为当时清朝快要灭亡了,她身边的太监们都不太负责任了,把第四只金元宝饺子捞给了当时的隆裕皇后。慈禧太后这下肯定该不高兴了,太后不高兴,后果很严重的,怎么办呢?
隆裕皇后很聪明,她偷偷地把金元宝塞给了管事的太监,太监又把金元宝偷偷放进锅里了,谎称是煮破了。慈禧太后一听,金元宝在锅里,没人抢自己的彩头,这才又高兴起来了。
春节传说三:年的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这种怪兽头长触角,尖牙利齿,凶猛异常。年兽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会上岸。
到了除夕这一天,年就会出现在各种地方去吃人,年兽凶猛异常,为了躲避它,人们只好在除夕之夜把老弱病残送到深山老林里避难,青壮年的男人留在家里拿着大刀锄头,把门反锁着,生怕被年给吃掉。 人们反锁着家门坐在一块,互相壮胆。当人们饿的时候,就开始做饭,切菜做饭的声音很大,不久之后年兽就来了。
看到屋内灯火通明,年兽兴奋不已就要冲进去,谁知道,突然一阵响声,看到里燃起一团火红篝火,原来是一堆竹子正在“噼噼啪啪”地作响。年兽看到后瑟瑟发抖。人们才发现年这种怪兽怕火光和声音。
于是在年兽将要到来的时候,人们提前贴红纸、挂红灯笼,放鞭炮来驱赶年兽。年兽被赶走以后,人们总会高兴地互道:“又熬过一个年了。”
老百姓为了纪念在这一天除掉了年兽,就把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叫“除夕”,把新年的第一天叫作过年。
春节传说四:倒贴福字的故事
“福”字倒贴在民间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过年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春节传说五:年糕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有一个大官叫伍子胥,他是吴王阖闾手下的重臣,还是姑苏城(现在的苏州)的营造者。当时为了防止外来者的侵略,伍子胥带人修起了著名的阖闾城,它就是姑苏城的前身。城修好后,伍子胥对心腹说:“我死后,如果国家遭难,人民受饥,可以在城门下掘土数尺,就可以找到食物。”
后来,伍子胥遭人陷害自杀身亡。越国乘机伐吴,战事连绵,当地饿殍遍野。危难时,有人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就暗中在城墙根下挖。这一挖不得了,原来城基是用糯米制成的砖石,人们把它挖出来制成食物,渡过了难关。这种食物就是年糕。
后来,人们就用糯米制成年糕来祭祀伍子胥,另外,年糕的发音跟“年高”一样,人们觉得吃年糕有“年年步步登高”的意思,觉得它是一种吉祥的食物。所以如今除了饺子外,很多人过年期间还会吃一种食物:年糕。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关于春节的故事传说了,小伙伴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呢?在评论区里说一下吧。
春节的传说?
春节的传说: 传说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凶猛异常,伤害人命。后来"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习俗。(50个字)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地方特色。
春节的传说故事有:腊祭传说、“年”除“夕”传说、巫术仪式传说、“年”兽传说、虞舜时期祭天传说、"禾"字传说、“压岁钱”传说、烧材守岁传说、老鼠嫁女的传说、争花治天下传说、贴福字传说等,我认为在春节怎么多的传说中,最值得一提有6个,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春节的传说之一:老鼠嫁女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有一对老鼠夫妇生了一个女儿。他们从小就非常疼爱她。当她长大又漂亮又乖巧时,他们就想把她嫁给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但谁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呢?
他们认为能照耀大地的太阳当然是最伟大的人啊!于是他们就跑去跟太阳说:太阳先生,我们觉得你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们想把女儿嫁给你。太阳被这突来的问题吓了一跳,心想:如何脱困是好?急中生智说:谢谢你们看得起我,但我不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只要云一来我就会被遮不见,所以云比我厉害。
他们认为也有道理,便跑去问云说:云先生,我们觉得你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们想把女儿嫁给你。云暗中叫苦,怪太阳将他一军,云也想把烫手山芋丢出去,灵光一现说:我才不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只要风一来我就被吹跑了。老鼠夫妇有点失望,便跑去找风。风也暗骂云没有良心,把他拉入漩涡中,于是硬推托说:我可不是什么伟大的人物,因为墙能把我挡住,墙才是最了不起的。
老鼠夫妇为了女儿的终生幸福,只好又风尘仆仆的跑去找墙。墙最了解天下父母心,不忍心他们再次被拒绝受伤害,于是心生善念,想了一个两其美的办法,就装着苦瓜脸说:我才不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最怕你们老鼠了,老鼠会在我身上打洞啊!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我鼠辈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啊!于是即刻回家,举行抛绣球选老鼠女婿。总算在大年初三,选了一个青年才俊的老鼠做女婿,把宝贝女儿嫁了过去,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因为墙的慈悲,老鼠娶亲总算圆满落幕。
旧社会,劳动人民一年到头辛勤劳作,却吃不饱、穿不暖,到了年关,很多人还要外出躲债,直至大年初一才能回家跟亲人团聚,其余的成年人也为过个好年忙这忙那,直到过了除夕,身心俱惫,大年初一晚上,都盼望早早歇息,但小孩们难得在过年时吃得好一些,玩得快乐一些,不愿早早上床睡觉。春节期间,对孩子一般是不能打骂的,故在民间编出老鼠嫁女的故事,哄孩子们早些睡眠,日久天长,就形成民间的普遍春节传说。
✨?春节的传说之二:驱赶年兽传说?✨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春节是家家户户团聚的日子。关于过年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时间住在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噬牲畜伤害人命。所以每年到除夕这一天,村里的人就带着家眷躲避年兽。
这年除夕,“年”兽闯进村。它看到一户人家烛火通明,门贴大红纸,“年”狂叫着扑过去。接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不敢靠近。这时,院门大开,只见老人身披红袍在院中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走了。这事很快就在别的村里传开了,大家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以后,每年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贴红对联、放爆竹,用来驱赶“年”兽。这个风俗越传越广,从此就有了“过年”。
✨?春节的传说之三:小年传说?✨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两个神仙。大神仙叫大年,小神仙叫小年。大年心眼好,爱惜人。每到五谷不长的寒冷季节,大年怕饿坏人,就把天上的白面撒下来让人们吃。小年虽说是大年的亲兄弟,心眼却坏透了。他用邪术把大年撒给人的白面变成雪籽,吃下去不治饿还冻坏肚子。等到把人们病倒了,他再变成巨齿獠牙的猛兽下来吃人。他吃人吃饱了肚皮,就躺下睡觉,一觉能睡三百六十天,醒过来还吃人。
小年打累了,一头扎进海里睡去了,大年急忙放出太阳,催熟五谷,免得因为他和小年打仗叫人们挨饿。 小年一气歇了一百天,抖擞精神又来和大年打仗。大年二话不说,接手就打。这回小年学精了,先施出他练的冷气灭火功夫,一张嘴,阵阵冷风朝大年刮去。大年一哆峻,急忙纵身往高处去。小年也急忙赶上去,撵得大年没处躲藏,就变成一个小石头落到地下。小年找不着大年,气得嗷嗷乱叫,驾着冰冷的狂风乱翻乱找,实在找不着,就下起漫天大雪,要冻死大年。
其实,大年早已躲到了人们藏身的山洞里,人们给他生火烤,热饭吃。大年暖和透了,还要来松脂橡油,把身上抹了一层又一层,准备和小年决一死战。 又是到了三百六十天头上。小年预料大年被冻死了,就大吼一声冲下来要吃人。只见大年一滚,带着满身大火蹿到半空。等小年刚下到树梢上时,大年一头钻进小年嘴里,顺喉咙下到肚里,放火烧起来。疼得小年手扳树枝,两脚乱蹬。不一会儿,小年手一松,身子横到了树杈上。只见他的身子上热气腾腾,烧得只剩下了一张皮。 大年和小年都死了,人们齐刷刷地跪在当院,哭着给大年磕头,并把装着大年身子的小年尸体永远挂在树上。往后,人们每隔三百六十天就在院里的树下给大年烧香,说大年是火神,有香火就有神通。能保枯世代平安。
后来,朝里的能人推出三百六十天是春夏秋冬四季一循环。这一循环起个啥名哩?大家都说。大年为咱舍了命,咱永远也不能忘了这个大恩大德。够一个循环,就算过一年吧。人们还根据大年烧小年的办法,仿着小年剩下的那个空壳壳,做了一个又一个灯笼,每年小年过节就挂在树上,驱魔镇邪,这就是小年的由来。
✨?春节的传说之四:“年”除“夕”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被称作“夕”的怪兽,每年的年关将至,“夕”总是要出来都要吃人,就连“九天东厨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都拿“夕”没办法,这个字很长的名号是谁呢,这个是玉皇大帝封的,就是老百姓家家户户供奉的“灶王爷”!
这个叫做“夕”的怪兽一到年底就出来作乱,祸害百姓,于是上天派下来的监督员,我们的一家之长灶王爷回报天庭,天庭就派来了一位叫做“年”的神兽。这个叫做“年”的神兽神通广大,法力高强,挥舞红色的绸子,并将竹竿放在火中,烧得噼里啪啦的作响,吓跑了夕兽。最终消灭了夕兽!
而这一天正好是农历十二月,也不是腊月的最后一天,百姓们为了感激和纪念年兽在这一天除掉了夕兽,就把农历每年十二月,也就是腊月的最后一天称作“除夕”,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做“过年”。夕兽被消灭后,百姓们希望家家户户都有年兽手中的红色丝绸和噼里啪啦作响的竹竿,于是红色丝绸和放在火中烧的噼里啪啦作响的竹竿,慢慢的,逐渐演变成了家家户户过年时都有的红色对联和鞭炮。起到震慑和辟邪的作用!
✨?春节的传说之五:七郎射夕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个妖怪叫“夕”,它专门害人,特别喜欢吃漂亮的女孩。老百姓对它恨得要死,但又没有办法。有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射得特别好,他还有一条非常厉害的猎狗。七郎见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它。他带着猎狗到处找“夕”,找来找去都没找到。
原来,“夕”只在腊月三十的晚上出来害人,平时都见不到它的踪影,也没人知道它住在哪儿。七郎找“夕”找了一年,又到了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准备过年,他心想:“这个镇子大,女孩也多,说不定夕会来这里,我就在这里等它。”它告诉镇上的人们:“夕最怕响声了,大家晚上不要睡觉,找一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身边,一旦发现“夕”就使劲敲,到时我去把夕除掉。”
到了晚上,“夕”果然来了,它刚闯进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这家人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这家一敲,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了。夕吓得四处乱窜,结果被七郎看见了。猎狗一口咬住“夕”的后腿,七郎趁机开弓猛射,终于把“夕”给射死了。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鞭炮,以此来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春节的传说之六:守岁熬年的传说?✨
“守岁熬年”是来自年兽传说转变的习俗传说,这也是人们最常听说的一个传说。每到除夕之夜,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守岁熬年的习俗。
当然,这些只是传说,但从这些条理清晰,有章可循的的传说,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在古代农耕社会,百姓对大自然的畏惧,把畏惧高度抽象化,但又告诉我们,在畏惧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永“惩恶扬善”的神话传说祈祷上天能风调雨顺,让百姓安居乐业!
关于春节的传说故事(关于春节的传说有哪些)
1、关于春节的传说故事。
2、关于春节的传说 100字。
3、关于春节的传说20字。
4、关于春节的传说50字。
1.春节的传说简短版本一:在上古时期,有一种怪兽就叫做年,体形象狗,每到现在农历大年三十的时候出来作乱。
2.很多人受其侵害,人们一到每年这个时候都非常的害怕。
3.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后来发现年怕爆竹爆炸时的声音,所以每到它要出来的时候人们就放爆竹吓它,叫它不敢下山害人。
4.所以,人们就可以平安的度过这段时间了,而且由此就把这段时间叫做过年。
5.春节的传说简短版本二:春节一到,人们最喜欢放鞭炮。
6.关于鞭炮,也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很早以前有个叫年的妖怪,每到冬末春初,它都要出来伤害人和家畜。
7.它最怕亮光和响声,爆竹一响就吓得拚命逃跑。
8.因此,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放爆竹,用来驱逐妖怪。
9.10个春节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春节传说一:春节接财神的传说春节接财神的日子是正月初五,传说这是财神的生日。
10.出了初一,就要准备迎接财神。
11.初四晚上,家家户户都会置办酒席,庆祝财神生日,迎接财神到来。
12.这财神是谁呢?传说,宋朝时,民间认为宰相蔡京十分富有,就说他是财神降生,又因其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就将蔡京作为财神爷祭拜。
13.后来蔡京倒了,民间就换了财神,宋朝国姓为赵,百姓就给财神起名为赵玄坛,然后加以敬拜。
14.春节传说二:腊八粥的故事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15.腊八粥,喝几天,这是北方过年的歌谣,开始就是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16.腊月初八喝腊八粥这个习俗并不是来源于民间,而是佛教。
17.据说,佛教的创始者释迦摩尼出家修道,苦修六年,于腊月初八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于是其弟子为了铭记释迦摩尼为创立佛教所受的六年苦难,便在每年的腊月初八吃粥,腊八也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18.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每到这天,有条件的寺庙都会举行浴佛会,制作腊八粥,供佛诵经,并将腊八粥赠送给前来祈求平安的普通民众。
19.后来,这就传到民间成了习俗。
20.春节传说三:万年创历法的传说万年历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最古老的一部太阳历,一种历书,不是历法。
21.传说古时候有个叫万历的年轻人,觉得当时的节令很乱,便想创造一种准时、准确的方法。
22.万历上山砍柴时受到树影和山崖上滴泉的启发,创造了测日影以定时刻的晷仪,以及计算时间的五层漏壶。
23.万历知道当时的国君祖乙因为天时不确而发愁时,便毛遂自荐。
24.祖乙听过万历的方法后便将其留下,希望万历能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造历法,以福万民。
25.几年后,祖乙去看望万历,看到测定天时的日月坛上刻录的天时诗,就知道立法已成。
26.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新春复始,请陛下定个节日吧。
27.?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28.据说这就是春节的由来。
29.数年后,经过长期的观察,万历制定出了准确的历法,名太阳历。
30.当他将太阳历呈献给国君祖乙时,满面白须的祖乙十分感动,为纪念万历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
31.为纪念万年,人们就把初一定为年。
32.春节传说四:老鼠嫁女的传说老鼠嫁女是民间传说。
33.北方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的晚上,这天夜里家家户户不开灯,全家人坐在一起,一声不吭,摸黑吃着面粉做的炒大豆、老鼠爪爪和蝎子尾巴。
34.不开灯、不出声是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怕惊扰了亲事。
35.不知道你们那有没有这个习俗,我们这似乎并没有听说过这个习俗。
36.春节传说五:年兽的传说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怪兽,凶猛十分,每到大年三十都会肆虐人间,吞吃牲畜,害人性命。
37.后来有一个老神仙来到村子里,教人们驱赶年,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所以家家户户每到春节,都会穿红新衣、贴大红年画、贴红纸、放爆竹,然后就演变成了过年的习俗。
38.春节传说六:过年放爆竹的传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39.过年放爆竹最初的用意就是驱散瘟、晦气,带来吉祥。
40.据古籍记载,爆竹最初就带有神秘色彩,古时是一种驱邪的用品,野外露宿时也可以用它驱赶野兽。
41.后来人们除了在春节,在其他盛大的节日和喜庆日子都会燃放爆竹,表示吉祥庆贺。
42.春节传说七:贴门神古代神话说中有两员大将捉鬼、保平安,名神荼、郁垒,民间便由此用桃木板制作桃符,上写神荼郁垒名字或者刻画像,挂于家门口,镇邪恶、保平安。
43.宋代时桃符变成了春联,一来不失其意,二来表达美好愿望,三来装饰美观。
44.民间认为,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可以驱散妖魔鬼怪。
45.怒目圆睁、武器高大、成对,这就是门神的样子。
46.唐朝以后,秦叔宝和尉迟恭因保卫唐太宗安然入睡,也成了门神。
47.现在一般都是这两人,神荼郁垒倒是极为少见了。
48.春节传说八:贴春联的传说春联最初的来源就是上面所说的神荼郁垒,五代时人们开始将连语代替神荼郁垒的名字,宋朝开始春联变得普遍,明清时期兴盛,据说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命令全城百姓贴春联,还亲自出游欣赏,后来文人也将写对联当做文风雅事,成为社会时尚。
49.春节传说九:倒贴福字的传说倒贴福字有恭亲王府说、慈禧太后说和朱元璋、马皇后说等三个传说,三个传说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下人、百姓不识字,导致倒贴了福字,但福倒谐音福到,所以传为一时佳话,流入民间。
50.春节传说十:熬年守岁的传说大年三十晚上熬夜守岁的习俗现在是一去不复返了,几乎没有人家再过这个习俗。
51.这个习俗的由来也是跟怪兽年有关。
52.传说古时候,性情凶残的怪兽年每到大年三十都会到人间肆虐一次,于是百姓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后,就把大年三十晚上称作年关,晚上提前做好饭,家家户户围坐在一起,躲在屋里吃年夜饭,因为吉凶未卜,所以年夜饭都很丰盛。
53.吃完饭后,大家都不睡觉,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54.这就是大年夜熬年守岁的来由。
春节的传说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它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并且有着非常多的神话传说。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这些神话传说似乎正在被逐渐遗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关于春节的那些传说。
【祭灶王】
灶王又被叫做“灶神”、“灶君”、“灶君老爷”、“老灶爷”、“火神”等。是神话传说中主管饮食之神。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过“年”守岁】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发现,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话说,有两个放牛娃,在腊月三十日那天傍晚,正赶着牛群回家。突然,牛儿惊慌得哞哞叫。“不好,快走!”两个少年挥起牛鞭,啪啪地抽打了几下。忽然听到“嘎哇”地一声怪叫,一只怪物吓得朝村前路上跑去。他俩不断地挥动牛鞭催牛快走。牛鞭声劈哩啪啦地响,年逃窜得更快了。少年猛悟过来:“原来年害怕牛鞭声!”后来年窜到一个老人的家门。老人家门前晒了一件大红衣裳,年吓得扭转头,朝村后头跑去。那边也有一个村子。家家户户的窗口明亮亮地闪着灯光,刺得它头昏眼花,又扭转头跑了。后来呢,人们就知道了年的弱点,原来年怕响、怕红、怕火。从此,人们便把正月初一叫做“过年”。每当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鞭炮,点红蜡烛,穿红衣服,以“红”为吉利的象征。
【门神】
上古时期,度朔山上有一棵桃木,枝繁叶茂,盘庚错节,树冠盘曲覆盖达三千余里。在树枝东北门有扇鬼门,是世上万鬼出入的必经之门。神荼、郁垒二神居其左右,见到害人作恶的鬼,就用苇索握悉梁捆起来,让老虎吃掉。因此,汉代人,每到除夕,为了防止作恶害人的恶鬼进家,便用桃木梗制成神荼、郁垒二神的形象,立在门上。同时在门上悬挂苇索,供神荼、郁垒两个门神作缚鬼喂虎之用,称之为“悬苇”。于是便产生了中国门神的雏形。这一习俗流传至魏晋南北朝以后,人们认为刻木为人形太麻烦,于是削成一块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人的名字。把这块桃木板挂在门上,称之为“仙本”或“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弥勒佛的人间恩赐】
传说,玉皇大帝为了治理人间,就派天宫的弥勒佛下凡。这事被如来佛知道了,心想,我算佛祖,为什么不让我去呢?于是,就找玉皇大帝论理,玉帝听了,无言可对,只好说:“商量商量再说吧。”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个解围的方法。他请来弥勒佛和如来佛,将两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说:“这两盆花你二位各拿一盆,谁的花先开,谁就下凡去管理人间。”如来佛心眼多,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弥勒佛,因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难收,才以务花为借口来行此事。面前这两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于是也想出个小计来。他借弥勒佛合目谢恩的机会,悄悄地把两盆花换了个位置。第二天,如来佛的花就开了。因此弥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间,这天就是正月初一。传说弥勒佛心善,这天他让人们吃好穿好睡好,因陆纳而正月初一人们就欢欢喜喜,兴高采烈地过了一天。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弥勒佛,就把这初春之时,二佛交接的时刻称作“春节”。
【破五的来历】
相传,姜子牙在封神的时候,将自己的老婆封为“穷神”。并令她“见破即归”。在神话传说中,姜子牙的老婆是一个非常令人讨厌的角色。被丈夫封为穷神后,她就更加惹人厌恶了。人们为了躲避她,就一致商议在初五这天“破”她,让她“即归”,也就是“马上滚回去”的意思。久而久之,人们便将这天称为“破五”。
【压“祟”钱】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总是会偷偷跑出来,到人家家里去,用手去摸熟睡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就会头疼发热,变成傻子,甚至会死掉。但是这个名叫“祟”的小妖怕灯光。因此,家家都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有一对夫妻老年得子,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给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作枚铜钱包在红纸包上,放在枕头旁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要去摸孩子的头,这时只见枕头边发出道道金光,吓得“祟”大叫一声就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原来八枚铜钱的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因为“祟”与“岁”同音,之后逐渐变为压岁钱。
【倒贴福字】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春节期间,各家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多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以上为总结的春节传说,大家还知道哪些春节的传说,欢迎评论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