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水节的来历and傣族泼水节的来历和风俗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26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今天给各位分享泼水节的来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傣族泼水节的来历和风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2024
泼水节的来历简介
泼水节的发源地是哪个国家 泼水节的来历简介
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在泼水节流传的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其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意义和民族色彩。
泼水节的来历简介
泼水节主要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在泼水节的当天,中国西双版纳、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地以及海外泰国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龙城、台湾新北市中和区等地的人们,清早就会起来便沐浴礼佛,为泼水节的到来做准备。泼水节一般都是连续好多天的庆祝活动,大家会使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以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尼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泼水节的传说
传说一:西双版纳傣族传说:远古的时候,有个魔王作恶多端,人们都恨透了他,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把他杀死。后来,魔王抢来七个姑娘做他的妻子。聪明的七姑娘从魔王口里打听到他的致命弱点,即用魔王的头发勒魔王的脖子,才能将他置于死地。七姑娘趁魔王熟睡时,拔下他的头发一勒脖子,魔王的头就滚了下来。可是头一掉在地上,地上就燃起大火,姑娘一抱起头,大火也就熄灭。为了避免大火燃烧,她和六个姐姐轮流抱住魔王的头,一年一换。每年换人的时候,人们都给抱头的姑娘泼水,冲去她身上的血污,洗去她一年的疲劳,为新的一年能消灾除难而祈祷。从此形成了送旧迎新的泼水节。
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泼水节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
传说二: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流汗流干了,渴倒在山头上。
于是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后来,李良一头扑到江中,变成一条巨龙,顺江而去。有的人说,他变成了一棵大树。傣族人民为了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每家房屋清扫一新,撒上青松叶。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洒身,表示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这项活动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泼水节。
传说三:古时候,一个叫捧玛达拉乍的魔神,违抗天神的旨意,为所欲为,把人间弄得雨旱失调,冷热不分,秧苗枯死,人畜遭殃。怎样惩治这个法术高明的恶魔呢?智慧的天神英达提心生一计,即装扮成英俊的小伙子,去接近捧玛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并将实情告诉她们。这七个姑娘生性善良,本来就对父王的罪恶有愤懑,这时,她们决心杀死父王,为人间除害。一天,她们终于探听到了父王的生死“秘密”,并趁机将他灌得酩酊大醉,悄悄拨下他的一根头发,做成弓赛宰(即用心弦做成的弓),断了恶魔的头。但滚落地上的这颗头颅竟又变成了新的灾难,倾刻间邪火熊熊,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七个姑娘把魔头轮换怀抱,直到腐烂。每轮换时,她们便打来清水相互泼洒,去除污秽。七姊妹大义灭亲的果敢行动和功绩,受到普天下百姓的热情赞颂。深深的怀念变为了永久的敬意。也为了纪念麻哈捧重修风雨冷热法公诸于世,人们就把魔王捧玛点达拉乍的头颅腐烂的日子,定为泼水的日子。这一天,浴佛之后,人们就用清水相互泼洒,相互祝福,以求吉祥安康,幸福久长。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
1. 泼水节的来历
泼水节的来历 泼水节的来历?
泼水节的来历 托钵僧讲的典故:神童固梦和道士宋江打赌,宋江因赌输而自刎。
他的脑袋滚到哪里哪里着火。他的七个女儿只好轮流把脑袋端在手上。
众人向他的女儿泼水,企图灭火解救。于是形成了泼水节。
努丹一口气讲完了他所听到的泼水节的来历,博得了车上男女老少的一片鼓掌和喝彩声。大家都说:关于泼水节的形成,虽然人人都听父母或长辈说过,而且内容很可能各不相同,但是没有一人能够说得这样详细,这样生动。
人人都夸奖努丹是个好口才,如果能够上大学深造一番,一定是个文学家。 吴永刚说:“我和泰家一起生活了四五年,在泰家的村寨里过过四五个泼水节,却不知道泼水节的来历原来是这样。
刚才听大家议论,说是泼水节的掌故,各人所听的,内容很可能各不相同。在座的诸位,谁能够给大家再说一个不一样的故事呢?” 这时候,坐在边厢的一个黄袍托钵老僧开口了: “诸位要是有兴趣,不嫌老僧口齿不清,不嫌老僧口才不好,待老僧来贡献一个另一种说法吧。”
中国的和尚,穿“缁衣”也就是穿黑色和尚袍的居多,间或也有穿灰色或褐色的,从来不见有穿黄袍的和尚。这是因为中国一向把“黄色”看成是至高无上的高贵的颜色,只有皇族才能服用。
到了清代,黄色的服装,只有帝后太子才能穿,除了因功皇上作为“恩典”特别“御赐”的黄马褂之外,连晋封为王爷的皇上的亲兄弟都不许穿,穿了就是有反叛之心,罪在不赦,可以满门抄斩的。礼制如此,更遑论和尚了。
泰国的和尚,可是人人必须穿黄袍,披红色袈裟,而且大都是丝绸的。红黄相间,十分醒目。
中国的佛教,是从印度传进来的大乘佛教,讲究的是不杀生,佛教徒不但不许吃肉,因为丝绸是把蚕蛹煮死以后再缫的丝,做一件丝袍,不知道要死多少蚕蛹,因此穿丝袍罪孽太大,和尚是不许穿的。泰国的佛教是十三世纪从锡兰(今斯里兰卡)传进来的小乘佛教,虽然也讲究不杀生,还讲究“放生”,到了一定的节日,家家户户都要买许多活鱼到河边去放;但是却可以吃荤,连和尚都可以吃肉,条件只有一个:不是自己亲手杀死的动物,都可以吃。
所以泰国的佛教徒可以用鸡鸭鱼肉“斋僧”,到菜市场去买鸡,则只能买杀好的,买鱼也只能买那已经死了的。如果卖鱼的小贩只有活鱼,他会叫你等一下再来。
你到别的地方转了三五分钟回来,鱼贩子已经把活鱼摔成死鱼,你就可以买来吃了。佛教是泰国的国教,除了少数 *** 教徒之外,几乎人人都是佛教徒,却不知道那些捕鱼的、卖鱼的,是佛教徒不是。
泰国的和尚自己不生火做饭,一早起来,手托盂钵,先到各村寨去“化斋”。因为当地人都认为:如果一早碰见和尚,就能给自己和全家带来一天的好运,因此善男信女们,特别是有钱的富人,大都一清早就在自家门口准备好斋饭,等和尚们上门来求布施。
斋饭以大米饭为主,也有米糕,还可以有猪羊鸡鸭鱼虾之类的荤菜和瓜果蔬菜之类。 只有赌徒是例外。
他们认为一早起来碰见和尚,准会输得像和尚的脑袋一样:光光的。因此,凡是赌徒,大都早上不出门,以免碰见和尚。
从阴历①八月十六到十一月十五,这三个月内为“守夏节”,僧侣不许出门,只能在寺院中坐禅,等待施主上门来布施斋饭。到了十一月十五“解夏节”以后,就又可以沿门托钵了。
-------- ① 阴历——泰历阴历与中国的农历阴历不同。中国的阴历,大约比公历晚一个月,阴历八月十六,大约在公历9 月中下旬;泰国的阴历,则比公历早一个月左右,阴历八月十六,大约在公历的7 月中旬。
托钵僧出门,穿黄色僧袍。僧袍连束胸束腰一共六件,化斋的盂钵,装在一个袋子里,用布带挂在肩上,藏在僧袍内的右腋下;背一个包袱,里面是一块毛毯,以备席地而坐或早晚天气突然转凉的时候可以披一披;带一把红色布伞,天黑了,不论走到什么地方,只要把伞一张,就可以席地过夜。
有的和尚,还保留吃槟榔的习惯,手提一个小袋,那就是槟榔袋,里面装的,不是数珠,而是槟榔。 泰国的和尚,每天只吃两餐:早上八点吃一餐,中午十一点半吃一餐,过午不食,但可以喝水。
佛教是泰国的国教,中央 *** 有宗教事务部,由王族中的有道高僧担任部长,俗称“和尚王”。成年的男子二十岁后人人必须在寺院中出家一次,连国王也不能例外。
一般都在守夏节前由父母亲友伴送,在鼓乐仪式下进入寺院中读经修行,至少要住上三个月以后,才可以还俗完婚,不然连老婆也娶不到。出家几年的和尚,也可以还俗娶妻成家。
因此年老的托钵僧特别受人尊敬。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泰国人特别是大城市人对“出家”的仪式和时间也不太讲究了,许多人只到寺院去住上三天,虚应一下故事,就算出过家,可以讨老婆了。
泰国有和尚而没有尼姑,女子不出家。女人不但不能出家,而且不能碰到和尚身上的任何部分,不然,女人要倒十年楣,和尚要倒楣十一年。
因此,不论走到什么地方,和尚是绝不能与女人并排而坐的。 1 今天,这个五六十岁的老年托钵僧要给大家讲另一个泼水节的典故,大家先报以热烈的掌声,然后人人洗耳恭听。
下面就是老托钵僧讲的故事。 泼水节又叫“宋江节”,也叫“宋江难”。
中国来。
泼水节的来历
泼水节最早起源于公元5世纪的波斯,当时命名为“泼寒胡戏”(又名“乞寒胡戏”) ,在此之后“泼寒胡戏”由波斯经印度传入缅甸、泰国和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等地。
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
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
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纽带,对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合作交流,对促进全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扩展资料: 泼水节庆祝活动 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杀猪、杀鸡、酿酒,还要做许多“毫诺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
泼水节历时三日: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划龙舟、放高升、文艺表演等各种活动。
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这天通常要举行泼水活动,纪念为民除害的天女,以圣洁之水消灾免难,互祝平安幸福。 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称此麦帕雅晚玛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是傣历的元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泼水节。
泼水节的来历
西双版纳泼水节
西双版纳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阳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傣语叫做“楞贺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历新年”。实际上泼水节就是傣历的元旦,因为傣文历法,新的一年是从六月开始计算的。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早以前,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姑娘侬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头,其他六位姑娘轮流不停地向上面泼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乡亲们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从此,便有了逢年泼水的习俗。现在,泼水的习俗实际上已成为人们相互祝福的一种形式。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徵。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到过云南旅游的人都知道有名的傣家泼水节,西双版纳泼水节上,青年们端水洒泼,犹似银花怒放。 一年一度的西双版纳泼水节快到了,欢迎大家来美丽的云南西双版纳和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傣族人民把最诚挚的祝福送给您。
西双版纳泼水节期间,酒店、车位都是非常非常的紧张,泼水节期间有来云南西双版纳旅游的朋友们一定要提前预定
傣族泼水节的由来
关于泼水节的由来,傣族民间有个感人的故事。
传说,古代农时由一位叫捧麻点达拉乍的天神来掌管。
但是,捧麻点达拉乍凭着自己法术高明,神通广大,乱显神威,为所欲为,想降雨就降雨,想降温就降温,弄得人间冷暖失调,雨旱混淆。天神英达提拉决定对给人间降灾降祸的捧麻点达拉乍进行制裁,但由于捧麻点达拉乍法术高明,众神仙都不敢动他。于是英达拉提就变成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去“串”捧麻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他把她们父亲如何作恶的事说了出来。七位善良、美丽的姑娘本来对父亲的所作所为就很不满,今天听了“小伙子”的话更是义愤填膺,决心大义灭亲,为人间消灾除难,姑娘们私下商议,要除掉十恶不赦的父亲,必须把父亲生死秘诀探出来。捧麻点达拉乍在谈笑中不知不觉泄露了自己的生死秘诀:火烧、水淹、刀砍、箭射,他一概不怕,怕的是用自己的头发做成“弓塞宰”(意为“心弦弓”)。
一天,姑娘们把父亲灌得酩酊大醉,她们趁他酣睡时,悄悄拔下他的一根头发,做成了“弓塞宰”。当她们把“弓塞宰”对准捧麻点达拉乍时,他的脖子就断了,头颅一落地,就冒起火来,那火到处蔓延。为了扑灭邪火,七个姑娘把捧麻点达拉乍的头轮流抱在怀里,直到腐烂。轮换时,姑娘们都要打来清水,泼在自己身上,冲去满身的污迹遗臭。
为了纪念那七位大义灭亲、为民除害的姑娘,傣家人欢度新年时,都要举行泼水活动,以消灾除难,祝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傣历新年里的“腕脑”,就是捧麻点达拉乍的头腐烂的日子,泼水活动就在这一天举行。
泼水节的由来是什么
相传在很古很古的时候,有一个凶狠残暴的火魔统治着大地.人们对他恨之入骨,都想把他除掉,可是谁也想不出好办法.因此,他就更加为所欲为,气焰越来越嚣张. 火魔有七个女儿,个个都长得很美丽,性格也都很善良,而且还很聪明、勇敢.她们非常同情和关心受苦受压迫的人们,和劳苦人一样对她们的父亲恨之入骨.她们也想为民除害,杀死她们的父亲,但是不知怎样下手.后来弥勒佛告诉她们,要杀死火魔,必须首先从他的头上拔下一根头发,可以用这根头发,把他勒死. 这个任务首先由七姑娘来完成.别看她年龄最小,但她是最勇敢的,而且手脚也最利索.在一天夜里,火魔刚刚睡熟,一阵阵发出雷一样的鼾声.暗暗地盯着火魔的七姑娘一看时机已到,立即从火魔头上拔下了一根根长的头发.接着用头发狠狠地勒住了火魔的脖子.这个办法真灵,没容火魔挣扎,他的头便掉下来了.可是又出现了新问题,火魔的头到处乱滚,滚到那里,那里就燃起大火.这怎么得了,这照样会使人们受到祸害.因此,这又慌了七位姐妹.她们轮流着把火魔的头抱着,决不让它落在地上,以免使人遭祸.火魔的头这样长期地被抱着,累得七姐妹面容憔悴,全身是污垢.七姐妹只好轮流着用水冲洗身体.不知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火魔的头变得干瘪了,渐渐失去发散火的性能,进而逐渐破裂,变成了尘末.七姐妹才解脱了那繁重的负担. 为了纪念这大义灭亲的七姐妹,每年的四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傣族人就互相往对方的头上泼水.久而久之,这就成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表示祈福的仪式——泼水节.。
泼水节的来历
泼水节的来历,传说不一,西双版纳傣族传说:远古的时候,有个魔王作恶多端,人们都恨透了他,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把他杀死。
后来,魔王抢来七个姑娘做他的妻子。聪明的七姑娘从魔王口里打听到他的致命弱点,即用魔王的头发勒魔王的脖子,才能将他置于死地。
七姑娘趁魔王熟睡时,拔下他的头发一勒脖子,魔王的头就滚了下来。可是头一掉在地上,地上就燃起大火,姑娘一抱起头,大火也就熄灭。
为了避免大火燃烧,她和六个姐姐轮流抱住魔王的头,一年一换。每年换人的时候,人们都给抱头的姑娘泼水,冲去她身上的血污,洗去她一年的疲劳,为新的一年能消灾除难而祈祷。
从此形成了送旧迎新的泼水节。
泼水节的来历是什么?
相传在很古很古的时候,有一个凶狠残暴的火魔统治着大地。人们对他恨之入骨,都想把他除掉,可是谁也想不出好办法。因此,他就更加为所欲为,气焰越来越嚣张。
火魔有七个女儿,个个都长得很美丽,性格也都很善良,而且还很聪明、勇敢。她们非常同情和关心受苦受压迫的人们,和劳苦人一样对她们的父亲恨之入骨。她们也想为民除害,杀死她们的父亲,但是不知怎样下手。后来弥勒佛告诉她们,要杀死火魔,必须首先从他的头上拔下一根头发,可以用这根头发,把他勒死。
这个任务首先由七姑娘来完成。别看她年龄最小,但她是最勇敢的,而且手脚也最利索。在一天夜里,火魔刚刚睡熟,一阵阵发出雷一样的鼾声。暗暗地盯着火魔的七姑娘一看时机已到,立即从火魔头上拔下了一根根长的头发。接着用头发狠狠地勒住了火魔的脖子。这个办法真灵,没容火魔挣扎,他的头便掉下来了。可是又出现了新问题,火魔的头到处乱滚,滚到那里,那里就燃起大火。这怎么得了,这照样会使人们受到祸害。因此,这又慌了七位姐妹。她们轮流着把火魔的头抱着,决不让它落在地上,以免使人遭祸。火魔的头这样长期地被抱着,累得七姐妹面容憔悴,全身是污垢。七姐妹只好轮流着用水冲洗身体。不知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火魔的头变得干瘪了,渐渐失去发散火的性能,进而逐渐破裂,变成了尘末。七姐妹才解脱了那繁重的负担。 为了纪念这大义灭亲的七姐妹,每年的四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傣族人就互相往对方的头上泼水。久而久之,这就成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表示祈福的仪式——泼水节。
傣族泼水节的由来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傣族泼水节为期三至四天。那么大家知道吗?下面我为大家来给大家介绍介绍,资料仅供大家参考!
一
泼水节源于印度,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而妇女们则各挑一担清水为佛像洗尘,求佛灵保佑。"浴佛"完毕,人们就开始相互泼水,表示祝福,希望用圣洁的水冲走疾病和灾难,换来美好幸福的生活。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这样开始了。
人们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文雅的则用树枝蘸水泼。" 水花放,傣家旺","泼溼一身、幸福终身"!象征著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全身溼透,兴致弥高。入夜,村寨鼓乐相闻,人们纵情歌舞,热闹非凡。整个节日期间,除有赛龙船、放高升、放孔明灯、泼水、丢包等传统娱乐活动外,还有斗鸡、放气球、游园联欢、物资交流等新的活动。云南民族村的傣族、佤族男女也身穿盛装与游客一起欢度泼水节。
傣族泼水节由来二
远古的时候,有个魔王作恶多端,人们都恨透了他,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把他杀死。后来,魔王抢来七个姑娘做他的妻子。聪明的七姑娘从魔王口里打听到他的致命弱点,即用魔王的头发勒魔王的脖子,才能将他置于死地。七姑娘趁魔王熟睡时,拔下他的头发一勒脖子,魔王的头就滚了下来。可是头一掉在地上,地上就燃起大火,姑娘一抱起头,大火也就熄灭。为了避免大火燃烧,她和六个姐姐轮流抱住魔王的头,一年一换。每年换人的时候,人们都给抱头的姑娘泼水,冲去她身上的血污,洗去她一年的疲劳,为新的一年能消灾除难而祈祷。从此形成了送旧迎新的泼水节。
其实,泼水节为傣族的新年,它起源于印度,曾经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时间约在十三世纪末到十四世纪初。距今约700年,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增大,泼水节的习俗也日益广泛。
泼水节的由来 泼水节简介
1、泼水节的由来:泼水节最早起源于公元5世纪的波斯,在当时,泼水节被称为“泼寒胡戏”。之后“泼寒胡戏”经过波斯和印度再次传入缅甸、泰国和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等地。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在泼水节当天人们会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被泼水的人都会获得好运。
2、泼水节,是中国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和中南半岛某些民族的新年节日。为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中国傣族节期在傣历六七月(清明节后十日左右)。现已固定在公历4月13至15日。节日期间,人们相互泼水祝福,并举行拜佛、赛龙舟、放高升、点孔明灯等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增加了游行、文艺汇演、电影晚会、展览和物资交流等新内容。泰国、缅甸、老挝等国都在每年公历4月中旬欢度此节。
3、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纽带,对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合作交流,对促进全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泼水节的由来
泼水节的来历,泼水节最早起源于公元5世纪的波斯,其来历与小乘佛教有密切的关系,其活动包含了许多的宗教内容,同时也是反映了当时人们想要征服干旱、火灾等自然力的愿望。
泼水节又叫做浴佛节,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中旬。泼水节有许多的风俗习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除此之外还有浴佛、丢包、赛龙舟、放高升、放孔明灯等等。
“放高升”是泼水节的又一项重要活动。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种烟火,将竹竿底部填以火药和其它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线,常在夜晚燃放。放高升时,点燃引线使火药燃烧便会产生强劲的推力,将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竹子吐着白烟,发出嗖嗖的尖啸声,同时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的烟火,犹如花团锦簇,光彩夺目,甚是美妙。地上则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议论声、赞美声不绝于耳,好不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