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节气的特点和风俗and小雪节气的介绍
启强网和大家一起阅读小雪节气的特点和风俗,以及小雪节气的介绍对应的知识点,让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如果有用记得收藏哦。2024
小雪节气的由来特点及风俗
小雪,在二十四节气中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与程度,进入小雪节气,意味着气温持续走低,天气寒冷,降水状态由雨变成雪。小雪与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多少的节气,它不同于我们日常所指降雪强度较小的小雪。如果说前面节气中白露、寒露、霜降是因气温下降水汽凝为水珠,发展到冷凝为霜,那么,小雪则是寒气降至零下凝为雪。从节气名称的变化中可看出古人的活动规律——看天生活,以节气的变化安排生活与农事。小雪节气的含义 “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
小雪节气有哪些习俗?
小雪节气的特点是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雪量不大。
小雪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的《淮南子·天文训》,书中记载说:“加十五日指亥,则小雪,音比无射。加十五日指壬,则大雪,音比应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为:“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群芳谱》释义为:“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小雪节气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地寒未甚”雪量不大,故称为“小雪”。
小雪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腾地降;三候:闭塞成冬。古人认为天地阴阳之气交泰则出现虹,小雪时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天寒无雨,不见虹,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寂然,天地闭塞,转入严冬。
小雪习俗
1、吃糍粑
南方部分地方保留有“十月朝,糍粑碌碌烧”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用糯米蒸熟捣烂后制作成的糍粑,软糯香甜,可口诱人。“碌碌烧”是非常形象的客家话,“碌”是指用筷子卷起糯米粉团,像车辘那样前后上下左右,就像车轱那样滚动,粘上芝麻花生砂糖;“烧”即是热气腾腾的样子。
2、晒鱼干
乌鱼群、旗鱼、沙鱼等会在小雪前后来到台湾海峡,中国台湾中南部海边的渔民们会开始晒鱼干、储存干粮。
3、吃刨汤
土家族会在小雪前后开始“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吃“刨汤”,是土家族的风俗习惯,用热气尚存的上等新鲜猪肉,精心烹饪而成美食“刨汤”,用来款待亲朋好友。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二十四节气保健养生之小雪
小雪的节气特点和气候特征
小雪的节气特点和气候特征如下:
小雪节气的天气特点是:天气寒冷;冷空气频繁南下;降雨稀少;并且是由雨变为雪。长江中下游许多地区陆续进入冬季,东北大部分地区气温降到0℃以下。北方地区小雪节以后,果农开始为果树修枝,以草秸包裹树干,以防果树受冻。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冬季第2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22或23日,即太阳到达黄经240°时。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
小雪节气的风俗:
1、腌腊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小雪一到,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十分干燥,正是加工腊肉的好时机。所以,不少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等到春节前后,刚好是一餐美味。
2、吃糍粑,在南方的某些地方,还有农历一月吃糍粑的习俗。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也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农民用来祭祀牛神。
3、腌菜、储备冬菜,小雪时节,大部分地方的天气已经比较寒冷了,要知道春夏秋三季可以有新鲜蔬菜吃,冬季天寒地冷,不能种植蔬菜了。
就只好提前储藏好,诸如土豆、大白菜、萝卜、洋葱等耐储蔬菜,就成了冬日餐桌上的主菜了。除此之外,人们还会腌制各种咸菜等,以备冬天食用。
小雪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小雪节气的特点
1、小雪节气的天气特点是:天气寒冷;冷空气频繁南下;降雨稀少;并且是由雨变为雪。
2、长江中下游许多地区陆续进入冬季,东北大部分地区气温降到0℃以下。北方地区小雪节以后,果农开始为果树修枝,以草秸包裹树干,以防果树受冻。
3、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冬季第2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22或23日,即太阳到达黄经240°时。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
小雪节气的风俗
1、晒鱼干
一般在小雪节气的时候,台湾中南部海边的渔民们就会开始晒鱼干、储存乾粮。乌鱼群会在小雪前后来到台湾海峡,另外还有旗鱼、沙鱼等。台湾有谚语“十月豆,肥到不见头”,指的是在嘉义县布袋镇一带,到了农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鱼”。
2、吃刨汤
吃“刨汤”,是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小雪前后,土家族群众会举办一年一度的“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热烈的气氛。在这个民俗活动中,用热气尚存的上等新鲜猪肉,精心烹饪而成的美食称为“刨汤”。
3、腌腊肉
民间有腌腊肉的习俗:“冬腊风腌,蓄以御冬”。这是因为小雪节气之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这时候是加工腊肉的好时机。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把多余的肉类用传统方法储备起来,等到春节时就可以享受到美味的腊肉啦!加工制作腊肉的传统习惯不仅久远,而且普遍。
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鲜肉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等7—15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进行加工制作。
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挂于烧柴火的灶头顶上,或吊于烧柴火的烤火炉上空,利用烟火慢慢熏干。
4、吃糍粑
在南方一些地方,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语相传“十月朝,糍粑禄禄烧”,这是说祭祀的时候用糍粑来当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