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月饼的由来以及吃月饼的寓意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7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启强网和大家一起阅读吃月饼的由来,以及吃月饼的寓意对应的知识点,让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如果有用记得收藏哦。2024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 月饼的历史
1、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秋节吃月饼最早可追溯到周代,可追溯于民族拜月的仪式。相传中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仪。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拜月或祭月的习俗。人们以月饼、各色水果等奉献给月神,月神“享用”祭品之后,人们再分切月饼,按照长幼顺序分食,据说可以得到神主的赐福与护佑。“只是这时的月饼还不叫月饼。”
2、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3、唐朝时,月饼初见记载。宋代时,有关“月饼”的记载开始多了。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此外,“月饼”名称的首次记载也是在宋代,但这时月饼仍未普及。到了明代,月饼才真正成为中秋节正式的应节食品,并在民间逐渐流传。
月饼来历
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朝,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后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发展至明朝则成为全民共同的饮食习俗。
月饼与各地饮食习俗相融合,又发展出广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月饼,被中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
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也是对亲朋好友深深的思念。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
中秋节的历史
中秋节初步形成于唐,在那时就已经有了祭月赏月风俗,不过在当时庆祝的主流一般都是帝皇、官员,又或者文人墨客,总之都是来自政、文两界的,少有市民阶层(政界祭月为主,文而坛以赏月为主)。但历史总是螺旋式上升的,由少数转为大众,只会是时间问题。
到了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得以逐渐扩大,在这时中秋节开始官方化,各种习俗开始趋于完善,成为一个带有庆祝性质的节日。在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诗词《水调歌头》中,苏轼把中秋节描述的非常的“浪漫”,给人一种对宋中秋景象无比向往的感觉,可见宋代人对中秋节的理解已经相当全面深入了。而在明清之时,随着世俗化的继续深入,中秋节已然是形成了一个传统节日应该具备包容的一切,风俗、习惯都已经是有了较为完美的框架。
中秋吃月饼的由来
中秋节吃月饼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
据说,中秋吃月饼最早可以上溯到周代,源自我们民族祭月拜月的一种仪式,可以说是自然拜物教的一种表现。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多么美好的诗句,已经成为我们民族古老而美妙的神话之一,演绎着农业时代人们把月亮作为一种神对待的那不同一般的崇拜。
于是水到渠成,传到我们这一代,中秋便理所当然要吃月饼,仅仅成为了一种惯性而机械地存在,而忘记了月饼中曾经寄托着我们民族对自然之神的向往了吗?我们如今只是把月饼当成了一种吃品和礼品,如此实用主义来对待,而悲惨地没有了我们祖先纯真美好的想像力和对大自然的质朴而敬畏的亲和力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