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姓有多少人口以及屈姓有多少人口2024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99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启强网和大家一起阅读屈姓有多少人口,以及屈姓有多少人口2021对应的知识点,让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如果有用记得收藏哦。
本文目录一览:
屈原姓甚名谁
屈原姓甚名谁
屈原姓甚名谁,生活中,说到屈原,相信许多人都不陌生吧!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爱国诗人,而端午节就是纪念他的节日,但许多人不清楚屈原姓甚名谁,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屈原姓甚名谁1
看到此题目,您可能要哑然失笑啦:“嘿,写字的家伙,屈原可不就姓屈名原吗?”呵呵,这位朋友您未免太过自信了,屈原还真的就不姓屈名原呢。
我们先看屈原的姓。小时候,笔者在《少年文艺》读过一篇小说很有意思。讲的是范老师新到一个班级讲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范老师讲完后,有熊姓学生举手提问范老师和范仲淹啥关系。遇上问题学生了,范老师颇有大家风范,讲了姓氏传承,反将了熊同学一军,说他是屈原的后代。熊同学后来问范老师,屈原姓屈,跟我们熊家有啥关联呢。
范老师说,熊乃楚之国姓,屈、景、昭等姓氏都是从熊姓派生出来的,所以熊同学可能是屈原的后代。
这套理论听起来蛮有道理。不过,它也有两个缺陷。先秦姓、氏是分开的,姓大于氏,一般不会改变,而氏可能随着封邑、官职的更改而更改。屈氏是熊姓的分支,楚武王熊通封公子瑕于屈地,其后代就以先祖封邑为氏。
我们可以说屈姓人祖先是姓熊,而不能说熊姓人祖先姓屈。还有一个,严格说来,熊并非楚之国姓,真正的楚国姓乃芈,就是电视剧《芈月传》里芈月的姓。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楚之先祖叫芈鬻熊,乃周文王的老师,其子孙以其名为氏。后来周成王封鬻熊曾孙熊绎为楚君。这样看来,楚王是芈姓熊氏,而屈原则是芈姓屈氏。
屈原的名也不是原,而是平,他的字才是原。屈原的名声显然盖过了屈平,这种称呼某人字而不称其名,在古代有个专有名词叫“以字行”。这类名人有很多,像我们熟知的项羽、伍子胥、陶渊明、孟浩然、唐伯虎等人,都是这样的。
屈原其实还有另一套名字呢。我们读《离骚》会读到这么两句:“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看来,屈原又名正则,又字灵均。为什么屈原有两套名和字呢?史学界尚未有定论。也许是屈诗翁觉得寂寞,给自己额外加了套名字,逗大家伙儿玩吧,呵呵。
屈原姓甚名谁2
又到端午节了,自然会想起屈原。但是,如果问您屈原姓什么,您知道吗?
也许会有人不假思索地回答:姓屈!
很遗憾,这个答案是错的。
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
屈原:其实我姓芈
屈原姓芈!曾经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已经把这个看上去有点奇怪的姓给普及了。屈原是楚国公族,也就是说,他和楚国国君同姓,姓芈。
芈姓的起源很早。《史记 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之后)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
那么,为什么不称之为芈原或芈平呢?这是因为在先秦时代,姓、氏的用法和今天是不太一样的。
河南姓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李立新说,图腾是姓的最早来源。母权制早期,世系从母系计,所以凡在一个氏族名下(即同一图腾)的全体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有着密切的亲族关系。
随着社会的演变与进步,氏族图腾逐步转化为族姓,而这姓正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称号。
氏出现较晚,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姓衍生的分支,用以区别子孙之所自出,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
那时,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不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对于先秦时代的贵族来说,这个讲究还是很严格的。
屈本来是地名,据说在今湖北秭归一带。春秋时期楚武王封王子瑕于屈,其子孙遂以屈为氏。屈原就是王子瑕的后代,所以,只能称屈原或屈平,而不能称芈原或芈平。
《芈月传》热播的时候,有人说,“芈月”这个姓名是不准确的。芈月出自楚国宗室,为熊氏。准确的叫法,应该是“熊月”。
是不是这样呢?当然不是。芈月的原型是芈八子,就是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历史上实有其人。《史记》上说,芈八子“其先楚人”,故姓芈。姓所以别婚姻,同姓的人是不能通婚的,先秦时代的人特别重视这一点。
娶女子必须知道她的姓,所以妇人称姓;也正因为如此,“芈月”是不能叫“熊月”的。
按周代礼制,同姓不通婚
孔子:因昭公躺枪
春秋晚期的鲁昭公干了件糗事:从吴国娶了一位夫人。国君娶夫人不是很正常吗?这事糗就糗在鲁、吴为同姓之国,按周代礼制,同姓不能通婚。
所以这件事让很多人为难。首先鲁昭公就很为难,怎么称呼这位夫人呢?春秋时代,国君夫人的称号一般是所生长之国名加她的本姓,那么,这位夫人依礼应当称为吴姬。
如果把姬字叫出来,那不就等于明明白白告诉大家,国君娶了同姓人家的女子吗?于是为了隐讳,只好改称为“吴孟子”。
要知道,姓与氏产生的时间和条件不同,其社会职能也不一样:姓是决定能否通婚的依据,即同姓不能结婚;氏则是用来区别贵贱的,即平民无氏,只有贵族才有氏。
我国自古也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说法,大意是如果近亲结婚,可能导致后代不繁盛。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县委党校研究员郑承志以屈氏与熊氏为例介绍,二者同出芈姓,两大家族千百年来秉承不通婚之习俗。
秭归江南民国年间所修《屈氏宗谱》记述年代约500年,入谱屈氏夫妻1000对,屈、熊二姓通婚者仅5对,平均每100年、每200对夫妻中才有1对“熊屈通婚”。
三峡工程移民秭归共迁出熊、屈二姓人口1300人,加上异姓配偶为813户,通婚者仅12对。
然而,鲁昭公是明知故犯,只是不好明说。没想到这件事居然让孔子也躺枪。
孔子周游列国到了陈国。陈国有个官员陈司败问孔子:“昭公知礼吗?”孔子说:“知礼。”
孔子走后,陈司败就把孔子的学生巫马期请进来,说:“听说君子无偏私,君子也偏私吗?昭公从吴国娶的女子和他同姓,只好叫她吴孟子。如果说昭公知礼,那谁不知礼呢?”
其实,对于知礼不知礼,孔子心里明白得很。但别人问到自己的.国君,他绝不会批评国君的不对,这叫为君者讳。巫马期把陈司败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幸运啊。如果有了过失,人们就会知道。”
后来,这件事还让鲁国史官为难。按说国君娶夫人是大事,应该载于《春秋》,就像桓公三年,“夫人姜氏至自齐”。
但是鲁昭公娶吴孟子,我们现在已经不能从《春秋》看到,或许史官根本就没记下来。
等到鲁哀公十二年,昭公夫人去世,史官也只是含混地记了一句:“孟子卒。”不书姓,不称夫人,不言葬小君。
先秦时男子姓名不能连称,只能氏名连称
周公:请别叫我姬旦
我们现在说姓甚名谁,姓在前名在后,这是秦汉开始才形成的习惯;但是,很多人误以为先秦的姓和名也可以这样连称。
比如,一些书上说周公姬旦、召公姬 ]。事实上,对于那个时代的男人来说,姓、名不能连称,只能氏、名连称。周公受封于周,以封地为氏,所以可以称之为周公旦。
连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刘知几都曾经闹过这样的笑话。南宋史学家郑樵说:“奈何司马子长、刘知几谓周公为姬旦、文王为姬伯乎?三代之时无此语也。良由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虽子长、知几二良史,犹昧於此!”
秦汉之时,姓与氏的区分渐渐地就消失了。比如,秦为嬴姓,但是到了秦始皇,已经可以称之为嬴政了;司马迁更是混姓氏而为一,说高祖“姓刘氏”。
不过,“姓氏合而为一”的现象,并未见当时的文字记载。那么,何时的文字记载正式将姓氏混用呢?
李立新说,据明、清之际学者顾炎武《日知录》考证,是西汉时的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将姓与氏混在一起使用的。该书“氏族”篇云:“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
《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此后,或言姓,或言氏,或兼言姓氏,都是一个意思。
最后,该怎样把握姓和氏呢?很简单,以秦汉为界,如果是说先秦的人物,我们应该弄清他的姓和氏分别是什么;如果是说秦汉及以后的人物,就不必严格区分姓氏了。
按理说,这并不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可惜现在很多著作都达不到,甚至连《辞海》之类的工具书都犯错。比如,《辞海》附录之《中国历史纪年表》,依然称周武王为姬发,称周成王为姬诵。
中国姓屈的大约有多少个
屈姓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到2009年1月为止,屈姓在中国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八十二位,人口约七十六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48%左右。传统意义上的屈氏远祖,始于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武王之子芈瑕,受封于屈(湖北秭归),子孙后代遂以封地名“屈”为姓。因此,屈氏是楚国的公族,屈氏起源于芈姓。屈氏得姓后十分兴旺发达,春秋战国时屈氏和景氏、昭氏为楚国最有势力的三大王室宗族,显赫一时。这一时期名载史册者达十余人,以三闾大夫屈原最为著名。公元前223年楚灭于秦,屈氏从此开始徙奔四方。一部分为避难散居今湖北、湖南等地。汉灭秦,曾迁六国贵族后裔和关东豪族于关中,屈氏亦列其中,为屈氏入陕之始。
罕见的姓氏有哪些?
1、明姓的望族居住在吴兴、平原(今山东省平原县)一带。姓氏源流出自谯明氏、姬姓、北魏时的鲜卑族。历史中出现过许多明姓名人,如唐朝时期大臣明崇俨、元末义军领袖明玉珍、清代数学家明安图等等。
2、郗(Xī)姓源流单一,源出有一 出自己姓,是黄帝孙颛顼后裔,以邑名为氏。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称,称生老童,老童生吴回,帝喾火正。吴回生陆终,陆终长子昆吾,己姓也。
3、景姓,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尚义、景县,山东惠民、东明、平度、昌乐、平邑,内蒙古乌海,山西太原、长治、晋城、运城、临汾,湖北老河口,广西田林,云南泸水、陇川,四川遂宁、达州、合江,绵阳三台,河南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傣族、僳僳族、阿昌族有此姓。
4、屈姓,读音作Qū,古音读作Qué,亦可读作Jué,屈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八十二位,人口约七十六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48%左右。
5、芈姓,是中国非常古老的姓氏,祝融八姓。祖源地丹阳在湖北荆山一带,芈姓,是周朝时楚国贵族的祖姓,其已经分衍为诸多其他姓氏。读音为:miē或mǐ。
屈原这个姓氏在全中国有多少人?
屈原不是姓氏,是人名,应该说屈姓。屈姓在现今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八十二位,人口约七十六万三千多。
谁知道“屈”姓的人口分布和排名?
屈姓排名第182,屈姓人口62万,
西汉后两湖之地的屈氏有一部分迁居浙江临海,一部分迁居江苏泗洪、盱眙等地。而两汉之交的动荡不宁,使关中屈氏有进入山西、河北、山东者,其中一支迁居河南洛阳。魏、晋、南北朝时期,繁衍于今浙江临海、江苏盱眙、河南洛阳的屈氏家族庞大,人丁兴旺,昌盛为屈氏临海、临淮、河南郡望。屈氏后来在临海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临海望。三国时期,汝南人屈晃因仕宦于吴,落籍今江苏省境。北魏时期,屈遵家族在河北北部、辽宁南部的繁衍也颇引人注目。随着同时期屈突氏改屈氏,极大地壮大了屈氏家族。隋唐时屈氏发展表现为南北争雄,竞相发展。宋、元时期,屈氏在南方的发展压倒了北方,播迁于南方广大省份,今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均有屈氏人定居。明朝初期,山西屈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被分迁于河北、北京、江苏、河南、山东等地。明、清以后,屈氏分布地进一步扩大。屈氏在中国国分布较广,到2009年1月为止,以湖南、陕西等省为多。
屈姓家族起源于我国那个地方?
起源: 起源主要有四:①出自芈姓。《楚辞注》、《姓氏考略》及《通志·氏族略》载,春秋时楚武王子瑕食采于屈(故城在今湖北秭归东五里),后以邑为氏。②据《淮南子》所载,商王纣之臣有屈商,拘文王于里;《吕氏春秋》载,夏王启伐屈骜,则屈姓不始于楚。③出自姬姓。《集韵》载,春秋时晋公子夷吾居屈(今山西永济),出良马,子孙或以地为氏。③出自他族。《魏书·官氏志》载,北魏时改屈突氏为屈姓;《旧唐书》载,唐时西蕃人有屈姓;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傈僳族以雀为图腾的氏族蘖饶时氏,汉姓为屈;今满、阿昌、裕固、壮、彝、羌、毛难等民族均有屈姓。
始祖:屈瑕。 迁徙: 屈姓得姓后十分兴旺发达,春秋战国时屈氏和景氏、昭氏为楚国最有势力的三大王室宗族,显赫一时。这一时期名载史册者达十余人,以三闾大夫屈原最为著名。前223年楚灭于秦,屈姓从此开始徙奔四方。一部分为避难散居今湖北、湖南等地。汉灭秦,曾迁六国贵族后裔和关东豪族于关中,屈姓亦列其中,为屈姓入陕之始。西汉后两湖之地的屈姓有一部分迁居浙江临海,一部分迁居江苏泗洪、盱眙等地。而两汉之交的动荡不宁,使关中屈姓有进入山西、河北、山东者,其中一支迁居河南洛阳。魏晋南北朝时期,繁衍于今浙江临海、江苏盱眙、河南洛阳的屈姓家族庞大,人丁兴旺,昌盛为屈姓临海、临淮、河南郡望。三国时汝南人屈晃因仕宦于吴,落籍今江苏省境。北魏时屈遵家族在河北北部、辽宁南部的繁衍也颇引人注目。随着同时期屈突氏改屈姓,极大地壮大了屈姓家族。隋唐时屈姓发展表现为南北争雄,竞相发展。宋元时屈姓在南方的发展压倒了北方,播迁于南方广大省份,今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均有屈姓人定居。明初山西屈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被分迁于河北、北京、江苏、河南、山东等地。明清以后,屈姓分布地进一步扩大。�如今,屈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陕西等省为多。目前屈姓人口列全国一百七十二位。 郡望: 临海郡 三国时东吴太平二年(257)将会稽郡部分置临海郡于章安,相当今浙江东部沿海、象山港以南地区。隋开皇九年(589)临海郡废,置临海县。
河南郡 汉高帝置,治所在今天河南洛阳一带。 堂号: 三闾堂、汨罗堂 都是根据屈原命名的。战国时屈原,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在楚国官至三闾大夫。楚怀王很尊重其才。后来因为被奸臣靳尚和郑贵妃说他的坏话,被贬到江南。他作了《渔父词》,表明自己的爱国心,自投汨罗江而死。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临海、河南。②自立堂号:渤海、香草等。 字辈: 陕西汉中屈氏字辈:儒林楚克定,万世永宏昌。应仕成世有,宗万逢继兴,玉印崇先德,仁和庆大同,昌隆昭户勋,富贵定荣丰。
湖南湘乡小江屈氏字辈:胜贤同世盛,锡爵护朝廷。
陕西汉中屈氏字辈:大自成开正有杨,荣华富贵万代兴。
山东滕州屈氏字辈:绍凡庆允会,光昌石延方。 名人: 屈完,春秋时楚国贵族。芈姓,屈氏,名完。前656年,齐桓公率兵伐楚,兵抵径山。楚成王派他领兵御敌。齐兵退驻召陵,向楚军示威。他态度强硬,齐桓公遂与楚盟于召陵而去。
屈荡,约生活于楚共王至楚康王之时。屈氏,名荡。屈到之子。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一说今湖北宜城楚皇城)人。楚康王二年(前558)起任楚国连尹之职,掌管外事。楚康王十二年改任莫敖,主管楚国的王族事务。
屈建(?-前545),春秋楚大夫。字子木。前548年为令尹,率师伐舒鸠,灭之。前546年,宋向戌发起弭兵之会,诸侯会盟于宋。他违背诺言,欲趁机击晋。盟时,晋、楚争先,晋让楚,他得先歃血。遂罢兵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末楚国政治家、诗人。名平,字原,自云名正则,字灵均。与楚王同姓。学识渊博,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楚怀王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发布诏令;出则接待宾客,应对诸侯,甚受信任。主张任用贤才,彰明法度,富国强兵,联齐抗秦,进而统一中国。曾为怀王起草“宪令”,因上官大夫靳尚等谗毁,王怒而疏远屈原。后楚败于秦,他奉命出使齐国,归后任三闾大夫。不久又遭排斥,放逐汉北。顷襄王继位,又被放逐到江南,流浪于沅、湘一带。襄王二十一年(前278)二月,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楚国濒于危亡,屈原深感理想破灭,约于是年夏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后来,这一天便成为中国人民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赋二十五篇。《离骚》为其代表作。《天问》体制特异,内容和风格皆与它篇不同。《九章》包括《橘颂》、《哀郢》、《涉江》、《怀沙》等九篇,非一时之作,主题大致同于《离骚》。《九歌》十一首是祠神诗,清新凄艳,幽渺情深。其中《国殇》是哀悼卫国英雄的挽歌,慷慨悲壮,充满爱国主义精神。《招魂》一篇,汉以来即有争议,但后世学者多认为是屈原所作。《远游》、《卜居》、《渔父》三篇,一般认为系后人伪托。屈原是中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他善于向民歌学习,发展了“比兴”手法,并在南方民歌基础上,创造了“楚辞体”,亦称“骚体”。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很高,影响很大。《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合称“风骚”,两千多年中一直是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典范,对我国诗歌的发展都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屈匄,战国楚将。前312年,楚怀王为秦背割地之约报仇,派其率军攻秦。秦惠文王派庶长魏章抗御,樗里疾助之,两军在丹阳(河南淅川西丹水以北)交战,他兵败,甲士八万余人被杀,他和将领七十余人被俘。另路秦军乘胜进占楚地汉中。
屈盖,楚人。战国时期秦国左丞相,秦武王三年至四年(前308-前307)任此职。三年,樗里疾相韩,左丞相甘茂代樗里疾为右丞相,屈盖补甘茂之缺。在职期间,促成秦楚和好。以后数年,秦、楚保持着友好关系。
屈垣(389—443),北魏臣。字长生,须长子。少掌家业,擅长计算。道武帝初,用为给事,后历将作监、尚书右仆射、侍中、中领军、镇东大将军等职。受太武帝信任。帝出,常留其镇守。为官公正。坠马卒,帝闻其死讯,令信使步归。谥成公。
屈突通(557-628),唐初大将。隋末唐初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隋炀帝时官至左骁卫大将军。曾镇压关中(今陕西省中部及甘肃省南部之地)起义军刘迦论部。后奉命镇守河东(今山西省晋西南隅芮城县西北)。李渊自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出兵反隋,他被李渊军所击败,率部东奔,被唐军追及,兵众散亡,乃降唐。后从李世民击灭薛仁果、王世充,均立战功。历官兵、刑,工等各部尚书、洛州都督。
屈遇,北宋将领。党项羌人。开宝元年(968),直荡部族首领啜佶率众攻府州,为宋兵所败,诏羌部族十六府大首领屈遇与十二府首领罗崖领所部诛啜佶,啜佶惧怕,以其部族归顺。以屈遇为检校太保、归德将军,罗崖、啜佶均为检校司徒、怀化将军。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诗人。初名绍隆,字翁山,又字介子。番禺(今属广东)人。顺治三年(1646)清军陷广州,次年参加反清斗争,同年失败。顺治七年清兵再围广州,在番禺雷峰海云寺削发为僧,名其所居为“死庵”,以示誓不为清廷所用之意。顺治十三年开始北游,志图恢复。康熙二十二年(1683)因郑成功的孙子克塽降清,屈大均大失所望,由南京携家归番禺,终不复出。屈大均具多方面文学才能,以诗成就最高。内容上表现爱国忧国之情,也有对南明政权腐败表示痛心和气愤,揭露清朝苛政,对人民祸难疾苦表示深切同情。气魄豪放,笔力遒劲,富于想象,为岭南三家之冠。其著作乾隆时曾遭禁毁,后人辑存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另有《道援堂词》。
屈复(1668-?),清文学家。字见心,号悔翁、金粟道人,陕西蒲城人。少时游齐楚吴越。后以诗教授于京师。居僧庐,约客不迎送,不作寒喧语。与客论学及诗文源流,诸史兴亡、兵马征战,天文律历等,“无不恺切祥明,言之凿凿”。不赴鸿博,沈德潜等谓其“不屈志节,固是有守之士”(《清史稿》)。诗文浑劲朴质,论意不凡。有《弱水集》等。
其他屈姓名人有春秋时楚国大臣屈瑕、屈到、屈建;三国吴大臣屈晃;北朝北魏大臣屈遵、屈须、屈道赐、屈拔;唐将领屈突盖、屈寿,画家屈鼎;明诗人屈淑;清诗人屈凝、屈敏,画家屈秉筠等。近当代屈姓名人有爱国民主人士屈武,电子技术专家屈保春,古典文学专家屈守元,版本学家屈万里,教育家屈伯川,作家屈兴歧,作曲家屈文中,剧作家屈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