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_清明节的来历与介绍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1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启强网和大家一起阅读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以及清明节的来历与介绍对应的知识点,让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如果有用记得收藏哦。2024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是什么?
答: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来历:清明节的名称来由得名于节气,与此时天象物侯的特点有关。
习俗:清明节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
1、荡秋千 荡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2、踏青 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3、蹴鞠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北方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又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
4、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5、放风筝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6、扫墓祭祀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节的秋祭。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
7、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
8、拔河 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
9、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
10、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来历:
相传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途中又累又饿,再也无力气站起来。随臣介子推从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汤给公子喝了,公子才渐渐恢复了精神。19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晋文公,重赏了当初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劝介他面君讨赏,他却隐居到了绵山。
晋文公听后,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绵山山路高险,树木茂密,寻找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装殓时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君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将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习俗:
扫墓,在墓前放上一束百合花或菊花。有些家庭还会供奉食物,焚香,还有的会在马路口给过世的亲人烧纸钱。
踏青,人们在节日期间,外出踏青,呼吸新鲜空气,放风筝。按照民间迷信的说法,把风筝放走能远离疾病,带来好运。
清明节的由来和风俗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原是节气之一,名气远不如寒食节,但后续逐渐发展吸收了寒食节,并吸取了上巳节习俗,地位直线上升。清明节的风俗有:踏青、植树、放风筝、荡秋千、扫墓祭祖等。
一、清明节的由来:
20241、清明节大致演进
清明节不仅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还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
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朝。
相传周朝的天文学家曾用“土圭”测日影法,确定了二十四节气,清明也就是其中之一。
后来,晋文公重耳为了纪念忠臣介子推,将清明前的第三天定为寒食节。
由于清明与寒食节相隔很近,所以清明逐渐融入了寒食祭祖的习俗。
到了唐朝,唐玄宗直接将清明和寒食节打包定为国家法定假日。
后来清明节逐渐吸取上巳节踏青的习俗,逐渐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日。
20242、寒食节的由来
晋文公在流亡期间,介子推曾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赏时却忘记介于推。介子推不愿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到绵山恭请介子推。
介子推不愿为官,文公手下放火焚山,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
即如《周礼》所说“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意思就是,在春天的第二个月,司烜要用木槌敲大铃,提醒人们注意防火。
寒食节是流传于中国北方中原一带古代较早的节日,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由于北方寒冷,春三月气温上升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
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寒食节禁火、冷食习俗。
20243、吸取上巳节习俗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还融合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习俗内容。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上巳节主要风俗是郊外游春、春浴、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等。古代,每逢三月时令,人们都去水边祭祀。到了宋代,上巳节逐渐销声匿迹,不见于文献记载。
二、清明节的风俗:
20241、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
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20242、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
第一种传说,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
第二种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
第三种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20243、放风筝
又称“纸鸢”、 “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20244、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之一。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荡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20245、吃青团
青团是江南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青团绿如油,糯韧绵软,还有独特的清香,是一种天然绿色的健康小吃,一般青团是清明节的时候吃的。
古时候,清明节前是寒食节,江南人家不生火做饭,只吃事先准备好的青团,表达对祖先的缅怀。
???以上就是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啦,今年的清明节在四月初,也就一个半月的事情啦,清明节如果不能回家扫墓的话,记得吃青团哦,这也是缅怀先祖的一种方式。
清明节由来和风俗分别都是什么?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风俗:
1、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2、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3、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4、拔河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据说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5、吃鸡蛋
清明节吃鸡蛋的习俗,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古人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后涂上各种颜色,称为“五彩蛋”,他们把这些五彩蛋投到河水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们就争先抢捞,认为吃了以后,就可以孕育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