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and马家窑遗址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马家窑,以及马家窑遗址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2024
马家窑文化有哪些特点?
马家窑文化特点: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一般位于黄河及其支流两岸的台地上,接近水源、土壤发育良好。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房屋的平面形状有方形、圆形和分间三大类,以方形房屋最为普遍。
方形房屋为半地穴式,面积较大,一般在10平方米-50平方米左右,屋内有圆形火塘,门外常挖一方形窖穴存放食物。
圆形房屋多为平地或挖一浅坑起建,进门有火塘,中间立一中心柱支撑斜柱,房屋呈圆锥形、分间房屋最少,主要见于东乡林家和永登蒋家坪,一般在主室中间设一火塘,侧面分出隔间。
扩展资料: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分布区内主要河流为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
马家窑类型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和青海东北部、宁夏南部地区的泾、渭水上游,以及白龙江、湟水、洮河、庄浪河和清水河流域。半山类型分布范围基本与马家窑类型相同,但已逐渐西移。马厂类型的分布则更为向西。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可分为三个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
马家窑类型:马家窑类型彩陶最常见的漩涡纹、波浪纹等可能是对水波的模拟。马家窑彩陶中动荡的水波线、急旋的涡纹、神秘的圆点,正体现了先民心灵与自然的强烈互渗。漩涡纹彩陶瓮是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代表,高38厘米,口径18.4厘米,甘肃省永靖县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半山类型:半山类型陶器为马家窑文化晚期的一个类型,年代约公元前2900~前2350年。其纹饰较复杂,动感强烈,以红彩和黑彩两色相间的锯齿纹为骨架构成各种图案。漩涡纹彩陶罐是半山文化的代表,高28.2厘米,口径16厘米,腹径32.8厘米,底径13厘米,重2.459千克,泥质橙黄陶,侈口,短束颈,溜肩,鼓腹逐渐下收为小平底,腹中部有一对称双耳。口沿内饰一周黑彩连续弧线纹,颈部饰一组粗波浪纹,颈肩连接处饰一周黑色的窄带纹,主题纹饰为肩腹部的八组连续菱形纹,菱形内饰大小不一的贝叶纹,腹下部饰一周黑色波浪纹,属国家二级文物,1976年康乐县文物普查组从虎关乡堡洼地收集。
马厂类型: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中,彩陶纹样多蛙纹或变形蛙纹以及四大圆圈纹,圆圈内部则用各种网格纹,锯齿纹,米字纹等填充,造型刚健粗犷。方折纹单耳筒状彩陶杯是典型代表,1973年鸳鸯池遗址出土。高26.1厘米,口径12.5厘米,底径12.8厘米。单耳,施红黑彩。口沿内施横平行折线纹,腹部绘方折线纹。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集中反映了甘肃、青海地区的原始文化,延续了仰韶文化的一支。饲养业在马家窑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饲养牛、羊、猪、狗和鸡等家畜家禽,渔猎为农业和饲养业的补充。制陶业相当发达,创造了灿烂的彩陶文化。当时的制陶规模相当大,原始氏族公社成员有组织地进行劳动生产,基本上具备制陶、彩绘、烧窑等程序,并由专业工匠完成。制石、制骨、制玉、纺织、冶炼及木制品等原始手工业都有了长足发展。石器磨制技术,石、陶制作的纺轮、串珠等装饰品,在当时已比较普遍。在甘肃东乡县林家遗址中出土的铜刀和铜碎块,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青铜制品。马家窑文化的墓葬则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情况,即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