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贯之以及纪贯之的和歌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9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启强网和大家一起阅读纪贯之,以及纪贯之的和歌对应的知识点,让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如果有用记得收藏哦。
本文目录一览:
日本古代的纪贯之为什么要用中文名
日本人名,三四字常有,不代表与中国有何特殊关联,日韩皆以我国文字写史,因其崇尚中国文化。
日本古典文学著作都有哪些?
日本古典文学著作有:《古今和歌集》、《土佐日记》、《蜻蛉日记》、《枕草子》、《源氏物语》等等。
1.《古今和歌集》
《古今和歌集》是1983年6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是纪贯之。该书是日本平安朝初期(十世纪初)由纪贯之、纪友则、凡河内躬恒、壬生忠岑共同编选而成。
日本短歌到平安朝,已基本取代了长歌,成了单独的短歌形式。《古今集》中有作者不详的歌。著名的歌人有纪贯之,他是平安朝初期的和歌圣手。与纪贯之一起参加编选《古今和歌集》的歌人在当时也有代表性。
2.《土佐日记》
由日本纪贯之于承平五年(九三五)成书,属日记文学体裁。
《土佐日记》是日本假名文学的先驱作品,全文仅用真名(汉字)六十二字,大大开拓了日本假名文学的表现空间,并为之后高度繁荣的假名日记文学奠定了基础。《土佐日记》之前的日记作品,大抵都是记录宫中行事等公家性质的汉文日记,缺乏个人的感情色彩,文学性也很低。
而纪贯之借用女性口吻而完成的这部作品,突破了之前的日记作品在内容上和抒情上的局限性,成功地将私人化和内省性的内容导入到作品当中,被认为是通常意义上的日本日记文学--具有自我观照倾向和的高度自由的文艺作品--的鼻祖,历来在学术界都受到高度的重视,是日本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
3.《蜻蛉日记》
日本古代女作家道纲母用假名文字写成了不朽的名著《蜻蛉日记》.这部作品巧妙地运用了中国的故事、传说以及白居易等人的诗句,甚至把汉语的修辞方法也运用于其中,从而开辟并拓宽了日本假名文学的创作途径和方法。《蜻蛉日记》之所以印有中国文学的痕迹,不仅和作者幼时所受的教育有关,而且和她痛苦的身世有密切的关联。作者与白居易反对"嘲风雪、弄花草"的写实主义方法产生共鸣,促使了这一划时代作品的诞生。
4.《枕草子》
《枕草子》(まくらのそうし),是日本平安时期女作家清少纳言创作的随笔集,大约成书于1001年。
《枕草子》开日本随笔文学之先河。《枕草子》与同时代的另一部日本文学经典《源氏物语》,被喻为日本平安时代文学的双璧。同时,与后来出现的鸭长明的《方丈记》以及吉田兼好的《徒然草》,并称为日本的三大随笔。
5.《源氏物语》
《源氏物语》是由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物语”是日本的文学体裁。作品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在1001年至1008年间。
《源氏物语》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时期为背景,描写了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全书共五十四回,近百万字。包含四代天皇,历70余年,所涉人物四百多位,其中印象鲜明的也有二三十人。人物以上层贵族为主,也有中下层贵族、宫女、侍女及平民百姓。反映了平安时代的文化生活和社会背景,在贯彻写实的“真实”美学思想的同时,也创造了日本式浪漫的“物哀(もののあわれ)”思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源氏物语》
百度百科-枕草子
百度百科-蜻蛉日记
百度百科-土佐日记
百度百科-古今和歌集
日本文学中的“三代集”是哪三部作品?
日本文学中的三代集是《古今和歌集》、《后撰和歌集》、《拾遗和歌集》。
《古今和歌集》是日本纪贯之等编著的古代诗集,简称《古今集》,日本第一部敕撰和歌集,成书于公元905年(延喜五年),编选者共六人。
《古今和歌集》仿《万叶集》旧例,亦编为二十卷。初拟名为《续万叶集》,后经天皇更名为《古今和歌集》。全集共收录一千余首奈良以来直到平安初期的和歌,其中,无名氏创作的和歌占十分之四左右。由于自《万叶集》后,长歌的传统日趋衰颓,故《古今和歌集》中的长歌仅占五首,另旋头歌四首,其余均为短歌。
《古今和歌集》是纪贯之等4人抓住和歌中兴的机遇,奉醍醐天皇敕令而编撰的。全20卷,入集有名作者127人,主要是中下层贵族知识分子和僧侣,皇族、上层贵族和庶民的作者不多。全集总歌数,凡1100余首,其中四季歌、恋歌最多,成为《古今集》的根基。
全集内容主要是歌咏大自然的山光水色和男女之间的爱情。因为短歌属于抒情短诗,适合于诗人主观的抒情,内容和形式合拍、和谐、协调、统一。
概言之,《古今和歌集》以自然与恋为双轴,心·词相兼,以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作为歌心而发展。《古今和歌集》时期的歌风,替代《万叶集》时期重直观而停留在咏叹调的歌风及时间的流转上,吟咏出人与自然的混融世界,反映了日本本土的美意识,作为和歌的正统而成为歌学的规范,为后世所传授。
《拾遗和歌集》顾名思义乃采录《古今和歌集》和《后撰和歌集》时代乃至《万叶集》时代未收入的遗留的歌之谓。
它多继承《古今和歌集》宫廷咏歌的传统,又突破传统,强化歌语意识和审美的情趣,尤其是女歌人的歌热情奔放,给歌坛吹进了新风,又显露出革新和歌的倾向。歌集分类为四季歌、庆贺歌、屏冈歌、咏物歌、杂歌、恋歌、哀伤歌和神乐歌等,其中四季歌和屏风歌的比重很大。本集重点收入职业歌人的歌作和前代的古歌,其中以柿本人麻吕、纪贯之所遗留的歌最多,均超过百首。
纪贯之的纪贯之的一些作品
古今和歌集 序
纪贯之 原作
纪淑望 汉译
夫和歌者,托其根于心也,发其花于词林者也。人之在世不能无为,思虑易迁,哀乐相变,感生于志,咏形于言。是以逸者其声乐,怨者其吟悲,可以述怀,可以发愤,动天地,感鬼神,化人伦,和夫妇,莫宜于和歌。和歌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若夫春莺之啭花中,秋蝉之吟树上,虽无曲折,各发歌谣,物皆有之,自然之理也。
然而神世七代,时质人淳,情欲无分,和歌未作。逮于素盏鸣尊到出云国,始有三十一字之咏,今反歌之作也。其后虽天神之孙,海童之女,莫不以和歌通情者。爰及人代,此风大兴,长歌、短歌、旋头、混本之类,杂体非一,源流渐繁,譬犹拂云树生自寸苗之烟,浮天浪起于一滴之露。至如难波津之升献天皇,富绪川之篇报太子,或事关神异,或兴入幽玄,但见上古之歌,多存古质之语,夫为耳目之玩,徒为教诫之端。古天子每良辰美景,诏侍臣预宴筵者献和歌,君臣之情,由斯可见,贤愚之性,于是相分,所以随民之欲择士之才也。
自大津皇子之初作诗赋,词人才子慕风继尘,移彼汉家之字,化我日域之俗,民业一改,和歌渐衰。然犹有先师柿本大夫者,高振神妙之思,独步古今之间,有山边赤人者并和歌仙也。其余业和歌者,绵绵不绝。及彼时变浇漓,人贵奢淫,浮词云兴,艳流泉涌,其实皆落,其花孤荣,至有好色之家,以之为花鸟之使,乞食之客,以之为活计之媒,故半为妇人之右,难进丈夫之前。
近代存古风者,才二三人,然长短不同,论以可辨。花山僧正,尤得歌体,然其词华而少实,如图画好女徒动人情。在原中将之歌,其情有余,其词不足,如萎花虽少色彩而有薰香。文琳巧咏物,然其体近俗,如贾人之着鲜衣。宇治山僧喜撰,其词华丽而首尾停滞,如望秋月而遇晓云。小野小町之歌,古衣通姬之流也,然艳而无气力,如病妇之著花粉。大友黑主之歌,古猿凡大夫之次也,颇有逸兴而体甚鄙,如田夫之息花前也。此外,氏姓流闻者,不可胜记,其大底皆以艳为基,不知歌之趣也。俗人争事荣利,不用咏和歌,悲哉,虽贵兼将相,富余金钱,而骨未腐于土中,名先灭于世上。适为后世被知者唯和歌之人而已,何者,语近人耳,义贯神明也。昔平城天子诏侍臣,今撰万叶集。自尔以来,时历十代,数过百年,其后,和歌弃不被采,虽风流如野宰相,雅情如在纳言,而皆以他才闻,不以斯道显。
伏惟陛下御宇,于今九载,仁流秋津州之外,惠茂筑伯山之阴,渊变为濑之声,寂寂闭口,砂长为岩之颂,洋洋满耳,思继既绝之风,欲兴久废之道。爰诏大内记纪友则、御书所预纪贯之、前甲斐少目凡河内躬恒、右卫门府壬生忠岑等,各献家集并古来和歌,曰续万叶集。于是重有诏,部类所奉之歌勒为二十卷,名曰古今和歌集。臣等词少春花之艳,名窃秋夜之长,况乎进恐时俗之嘲,退惭才艺之拙,适遇和歌之中兴,以乐吾道之再昌。嗟乎,人麿既没,和歌不在斯哉!于时延喜五年,岁次乙丑,四月十八日,臣贯之等谨序。
纪贯之
山樱烂漫霞氤氲,雾底霞间隐芳芬。
多情最是依稀见,任是一瞥也动人。
立春
纪贯之
夏秋湿袖水,秋日已成冰。
今日春风起,消融自可能。
悠悠羁旅客,问君可曾知。故里梅花发,幽香似旧时。【纪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