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纪时以及干支纪年法什么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4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天灵灵地灵灵,看见本文你最灵,你会不会相信还有另外一个你过上你想要的生活!一起来学习干支纪时,以及干支纪年法什么对应的知识点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干支纪时”的内容是什么?
- 2、什么是干支纪时?
- 3、干支纪时法有哪些规定?
- 4、天干地支,怎么表示时间的!
- 5、干支纪时的历史传统
“干支纪时”的内容是什么?
干支纪时,60时辰合5日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干支纪时必须注意的是,子时分为0时至1时的早子时,以及23时至24时的晚子时,所以遇到甲或乙之日,0时至1时是甲子时,但23时至24时是丙子时。晚子时又称“子夜”或“夜子”。
什么是干支纪时?
除了以上讲的干支纪日、纪年、纪月法之外,我国古代还用干支纪时。不过这种方法究竟产生和运用在什么时代,已经无从查考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干支纪时法是在古代十二辰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我国古代曾经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并用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来表示,同时又规定子时的正中为夜半。宋代以后又将每个时辰均分成初、正两部分。
清代初期,将西方使用的二十四小时制引人中国,这样,我国固有的十二辰制和二十四时制的关系就是,一辰等于两小时,而且又规定下午11时0分至第二日1时0分为子时,子初为23时,子正为0时;1时0分至3时0分为丑时,丑初为1时,丑正为2时,依此类推,全部的对应关系是:
子时:23~1时,丑时:1~3时,
寅时:3~5时,卯时:5~7时,
辰时:7~9时,巳时二9~11时,
午时:11~13时,未时二13~15,
申时:15~17时,酉时二17~19时,
戌时:19~21时,亥时:21~23时。
从以上的对应关系知道,每天十二辰的地支,类似于十二月的地支,也是固定的,再在辰的地支上配上一个天干,就是干支纪辰了。我们把这种干支纪辰法就称作干支纪时法。显然干支纪辰法是以5天为一个周期的。
干支纪时中的天干和当天干支纪日的天干有如下的对应关系,
日的天干为甲或己时,则子时的天干为甲
日的天干为乙或庚时,则子时的天干为丙
日的天干为丙或辛时,则子时的天干为戊
日的天干为丁或壬时,则子时的天干为庚
日的大干为戊或癸时,则子时的天干为壬
最后顺便指出,中国古代还使用过多种时段制度,比如十时制、更点制和十六时制等。
十时制大概行用于春秋战国时代。这种时段制是昼夜各为5个时段,按《隋书·天文志》的记载是:“昼:有朝、有禺、有中、有晡、有夕。夜:有甲、乙、丙、丁、戊。”应当指出,这种十时制是不均匀的,因为四季中昼夜的长短是变化的,比如夏季昼长;夜短,而白天和黑夜同样是5个时段,那么白天的一个时段必然要长于夜间的一个时段;冬季则正好相反。
十时制行用到秦汉就废弃不用了,但夜间的5个时段一直被沿用下来,并且演变成了更点制度,即将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又分为五点。关于更点和现代二十四小时制的对应关系,看来不会是固定的。五更的计算方法,按东汉以后常用的方法是,日落后三刻(我国古代多采用一百刻制,即一昼夜为100刻,一刻合现代二十四时制的14.4分)为昏,日出前三刻为旦。由于在不同季节日出、日落的时间是不同的,所以在不同的季节,某更某点的起止时刻也是不同的。
在西汉废弃十时制之后,曾经使用过十六时制,这十六时制的全部名称是:夜半、鸡鸣、晨时、平旦、日出、蚤食、食时、夜食、人定。纵观这16个时段,晨时大概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拂晓,这时天上开始出现曙光;到平旦天就已经大亮,人们可以在户外从事各种活动了;夜食,顾名思义是指晚饭而言;人定应该是指人们已经入睡、夜深人静了。
干支纪时法有哪些规定?
除了以上讲的干支纪日、纪年、纪月法之外,我国古代还用干支纪时。不过这种方法究竟产生和运用在什么时代,已经无从查考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干支纪时法是在古代十二辰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我国古代曾经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并用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来表示,同时又规定子时的正中为夜半。宋代以后又将每个时辰均分成初、正两部分。
清代初期,将西方使用的二十四小时制引人中国,这样,我国固有的十二辰制和二十四时制的关系就是,一辰等于两小时,而且又规定下午11时0分至第二日1时0分为子时,子初为23时,子正为0时;1时0分至3时0分为丑时,丑初为1时,丑正为2时,依此类推,全部的对应关系是:子时:23~1时,丑时:1~3时,寅时:3~5时,卯时:5~7时,辰时:7~9时,巳时二9~11时,午时:11~13时,未时二13~15,申时:15~17时,酉时二17~19时,戌时:19~21时,亥时:21~23时。
从以上的对应关系知道,每天十二辰的地支,类似于十二月的地支,也是固定的,再在辰的地支上配上一个天干,就是干支纪辰了。我们把这种干支纪辰法就称作干支纪时法。显然干支纪辰法是以5天为一个周期的。
干支纪时中的天干和当天干支纪日的天干有如下的对应关系,日的天干为甲或己时,则子时的天干为甲
日的天干为乙或庚时,则子时的天干为丙
日的天干为丙或辛时,则子时的天干为戊
日的天干为丁或壬时,则子时的天干为庚
日的大干为戊或癸时,则子时的天干为壬
最后顺便指出,中国古代还使用过多种时段制度,比如十时制、更点制和十六时制等。
十时制大概行用于春秋战国时代。这种时段制是昼夜各为5个时段,按《隋书·天文志》的记载是:“昼:有朝、有禺、有中、有晡、有夕。夜:有甲、乙、丙、丁、戊。”应当指出,这种十时制是不均匀的,因为四季中昼夜的长短是变化的,比如夏季昼长;夜短,而白天和黑夜同样是5个时段,那么白天的一个时段必然要长于夜间的一个时段;冬季则正好相反。
十时制行用到秦汉就废弃不用了,但夜间的5个时段一直被沿用下来,并且演变成了更点制度,即将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又分为五点。关于更点和现代二十四小时制的对应关系,看来不会是固定的。五更的计算方法,按东汉以后常用的方法是,日落后三刻(我国古代多采用一百刻制,即一昼夜为100刻,一刻合现代二十四时制的14.4分)为昏,日出前三刻为旦。由于在不同季节日出、日落的时间是不同的,所以在不同的季节,某更某点的起止时刻也是不同的。
在西汉废弃十时制之后,曾经使用过十六时制,这十六时制的全部名称是:夜半、鸡鸣、晨时、平旦、日出、蚤食、食时、夜食、人定。纵观这16个时段,晨时大概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拂晓,这时天上开始出现曙光;到平旦天就已经大亮,人们可以在户外从事各种活动了;夜食,顾名思义是指晚饭而言;人定应该是指人们已经入睡、夜深人静了。
天干地支,怎么表示时间的!
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共60个干支纪年,以此往复,60年为一个轮回。干支纪年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为“甲子”,第二年为“乙丑”,依此类推,60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
扩展资料:
干支历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干支历和农历是两套不同的历法。干支历又称甲子历,是中国所特有的阳历,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作为历法已施行了数千年,它完全参照黄道地日关系创建,以立春为元旦,一个回归年为一年。
在当代农历借用干支纪年,以正月初一为起点,这是笼统的标注;“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古代历法》一书中指出,干支纪年是从立春起算。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干地支
干支纪时的历史传统
中国传统历法中的干支纪时制度叫做干支历(甲子历或节气历),就是用这“六十花甲子”来依次、循环地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辰。这里的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一天分为十二时辰。
在干支纪时制中,纪年和纪月是基本的。在古代只要已知当年和当日的干支,是可推定当年各月干支或当年各日时辰的干支。而在当代,由于计算机、互联网、云技术的广泛应用,历法的计算和普及已经不成问题。因此包括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在内的大部分网上在线万年历均提供完整标准的干支历,能同时在日历中显示出时辰。如日梭万年历、PC平台应用如择吉良日、手机应用如易通万年历等等,非常方便。
每人出生的年、月、日、时辰,共需四个干支(共八个字)来表达。这八个字就是一个人的生辰八字。
干支纪时制是中国传统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60”这个纯粹的数为周期循环纪时,这个制度既不受天文水平提高、历法该机的影响,又不因朝代而中断,不因国家分裂而混乱。中国历史很长,不同时期不同王朝的历法(包括皇朝年号纪年法)变化纷纭,但干支循环却始终不断。各地一致。据考证。2700多年以来,大约100万个日子,干支纪日无一天中断。所以说,干支纪时制度像一根线把各种历法贯穿在一起,对我国历史资料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