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峙为什么是杜聿明的老师以及杜聿明叫刘峙老师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79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22世纪什么最重要?和小编一起翱翔在知识的海洋里!刘峙为什么是杜聿明的老师,以及杜聿明叫刘峙老师对应的知识点,让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本文目录一览:
看淮海战役电影中
刘峙基本上是不管事的,他那个总司令就是个名号,不作指挥(48年12月1号从徐州撤退以后,刘峙就逃到蚌埠去以后更是万事不管了),蒋介石从一开始就准备再给他配个黄埔一期会带兵的少壮派辅佐他。至于刘峙的人选,就是靠资格老,杜聿明那些黄埔生都叫他刘老师,又得到何应钦的支持(陈诚兵败东北以后何应钦的权力很大),还有福将的说法,所以选中了他。那个辅佐他的人如果当初不是杜聿明的话,就是宋希濂。如果白崇禧去了,桂系肯定声威大振。老蒋不会让白崇禧出这风头,就跟不信任傅作义一样,本来老蒋还考虑过让傅作义一起指挥东北跟华北。
杜聿明其实48年春夏就在徐州,所以徐州其实不算救场,徐州是他的本职工作,东北是真正的救场。他是10月15被蒋几乎是胁迫到葫芦岛去指挥撤退去了,贻误了战机,以致之后21天,因刘峙无力指挥部队,徐州的军队一直停留在杜聿明走之前的状态,在陇海线一字摆开(这是个攻击阵,原本杜聿明打算主动出击的),给了PLA各个击破的机会。中间第三绥靖区又发生了何基沣张克侠的运河前线起义,徐州大门敞开,刘峙不管不顾的急调李弥部回徐州守卫,丢掉了黄百韬,这算是刘峙失策吧,当然李弥也想逃命回徐州,还有黄百韬自己在新安镇决策失误也是失败的原因。如果杜聿明一直留在徐州指挥,能够贯彻他最初的意图,或主动进攻山东,或者撤退到蚌埠,会很好多。
蒋介石考虑白崇禧去的时候,已经是48年10月底了,那时候基本败局已定,白崇禧自然不愿去背打败仗的责任,所以那个时候其实不是蒋不用白,是白坚决不肯上任。我觉得如果蒋能在一开始,就是48年4,5月份的时候就派白崇禧而不是杜聿明去徐州的话,是最好的。杜聿明是个有脑子的人,你看他收拾龙云,也会打仗,不过是在黄埔生里说的,比白崇禧还差着呢。他最大的弱点是唯蒋是从,因为黄埔生们的事业前途是跟蒋对的宠爱连在一起的,所以他是不敢冒犯蒋介石的,明知送死,也只能遵命。李宗仁跟白崇禧指挥打仗还是很有办法的,可惜蒋介石信不过他们和傅作义这样的杂牌军。
刘峙打仗不行,为什么是杜聿明的领导
资格问题
他是黄埔教官出身,昔日随着蒋校长南征北战,素有嫡系中的嫡系之称
在资历上能与他比肩的也就是顾祝同、钱大钧、张治中、蒋鼎文、卫立煌、陈诚等人
而且从胜率角度上说,一直到抗战前他的胜率还是很不错的,强于其他几个
在解放战争中,黄埔学生开始登场,但受制于资历等方面的因素,还不能担任战区主官
所以刘峙成了徐州剿总的司令,杜聿明是他的副手兼前进指挥所主任,实际负责作战指挥
刘峙为什么是杜聿明的老师
刘智对下属有耐心,随和,和蔼。他也会看领导是什么意思,他会跑在领导的前后,或者至少他会听领导的。蒋介石需要像陈诚一样高效,像刘智一样听话的人。
淮海战役爆发前,蒋介石想让白崇禧当总司令,但白崇禧认为国军完全被动,坚决拒绝。在前线指挥机构的选择上,蒋也希望由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第二兵团司令杜指挥作战,但杜于1948年10月15日被紧急调往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当时,姜没有可靠的人选,所以由徐州都督刘智指挥战斗。
知道刘智在战斗中不如杜,但刘智更听话。还有一点,就是刘智早起还是挺强的,尤其是中原大战。不然他也不会是五虎第一将。说他不会打真的不对。
但在解放战争中,他成了逃亡的将军。刘智为什么出逃,是为了保存蒋介石中央军的实力。他理解蒋介石保存实力的心理,越逃越受蒋介石重用。抗战初期,他在平汉线上与日军作战。见势不妙,他逃了!虽然赢得了逃将的名声,但还是为姜军保存了实力。
而且刘智确实比宝鼎军校校友杜要老得多。甚至他的资历比国民党内的老蒋还要老。杜生于黄埔,刘智是黄埔军校教员。两人其实是师生恋。
到1927年北伐时,刘智已经是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杜虽然是中校官至连长。那些日后叱咤风云的将领,如顾、陈诚、蒋、朱绍良、魏都曾为他效力。
淮海战役中白崇禧不当总司令,为什么不给邱清泉,杜聿明这样的人的怎么就给了刘峙当总司令。。。
在指挥官人选上,蒋介石希望白崇禧担任总指挥 ,但白崇禧认为国军布阵完全陷入被动,于是坚决推辞 。在前方指挥机构人选方面,蒋又希望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第2兵团司令官杜聿明能指挥这场战事,但杜聿明已于1948年10月15日被紧急调往东北剿匪总司令部。
蒋一时无信任人选可派,于是以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刘峙来指挥这场战役。从白崇禧拒绝指挥,到解放军发动淮海战役,只有6天时间。
对于让刘峙来指挥这场战役,国民党中除了他自己,可能所有人都不看好他,邱清泉甚至说了那句著名的话:“徐州是南京的大门,应派一员虎将(指薛岳)把守。不派一虎,也应派一狗(指顾祝同)看门。今派一只猪,眼看大门是守不住了!”
可见对于此次会战指挥人选多么失败,这也是淮海战役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之一。
扩展资料
白崇禧不愿担任总司令的原因:
从淮海战役史料来看,1948年10月24日,国民党参谋部根据蒋介石的指令,下达了由白崇禧统一指挥中原军事的命令。
10月30日,白崇禧乘着飞机由汉口飞到南京,参加了当天下午召开的中原作战会议。在这次作战会议上,白崇禧满口同意,并答应以黄维第12兵团转用于阜阳地区,还准备以桂系张淦第3兵团尾随于第12兵团之后,以便加强华中和徐州两大剿总之间的联系。
到了第二天,也就是10月31日早上再次开会的时候,白崇禧却一反常态,变更主张,不但坚决不肯统一指挥华中和徐州两大剿总,而且还只允许调动黄维第12兵团,至于自己的桂系张淦第3兵团则更不允许调动了。
原因是其在10月30日的晚上,白崇禧与李宗仁秘密会商了一夜,并交换了意见。
白崇禧和李宗仁都估计,这次“统一指挥”很可能是蒋介石设下的圈套,其目的无非是想利用桂系的军队,让桂系充当马前卒、替死鬼,这与一心想取代蒋介石的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夙愿是相违的,他们最想看到的是让蒋介石出丑、然后下台。
此外,白崇禧到达南京之后,还看到徐州剿总的几个兵团,分散部署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铁路沿线上,极为被动。
而且当时大战一触即发,临时调动已经来不及,白崇禧担心如果战事失败,蒋介石便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处置他,因此从主观上不愿意冒风险,这才决定出尔反尔,拒绝统一指挥,在华中静观其变方为上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淮海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