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氏及缑氏县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11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缑氏,以及缑氏县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2024
缑姓的姓氏源流
缑(gōu)姓源出有: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卿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西周时期,有周公的次八子因功受封于缑邑(今河南偃师),称缑侯。“缑”,是河南洛阳地区偃师县南部的一座山谷,在洛河与谷水(渑水)的交汇处,又叫做“覆釜堆”或“抚父堆”,是通往登封县的必经之地。由于缑侯实际上就是周王室的卿大夫,又是滑国的君主,为伯爵,因此也称滑伯。这在唐朝学者里泰所编的《括地志》中有记载:“缑氏,滑伯国也。韦昭云,姬姓小国也。”在历史文献《重修滑县志》中也记载“周公次八子伯爵封于滑,为滑伯。”滑国国都原在滑地(今河南睢县),在东周初期,由于周王室迁至成周,因此滑国后来也迁到费地(今河南偃师缑氏镇),故又称滑国为“费滑”、“缑氏”,邻邦有卫国和郑国。
周釐王姬胡齐四年(齐桓公姜小白八年,公元前678年),滑国君主缑侯(滑伯)参加了春秋霸主齐桓公组织的“幽之会”,之后,由于靠近强大的邻邦郑国,弱小的滑国成为了郑国的附庸国(与国)。周襄王姬郑十二年(郑文公姬踕三十三年,卫戴公姬申二十一年,公元前640年),郑国因为滑国背叛郑国而依附卫国,遂出兵攻入滑国都城的缑邑,于是缑侯(滑伯)再次服从郑国,但当郑国军队退回后,缑侯(滑伯)再一次倒向卫国。因此,大为恼怒的郑文公在周襄王十六年(郑文公姬踕三十七年,公元前636年)再一次出兵讨伐滑国。当时,周襄王在周公的请求下亲自出面为滑国求情,由此触发了周王室和郑文公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周郑之间爆发了战争。至战国时期的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魏文侯魏斯四十四年,韩景侯韩虔七年,赵烈侯赵籍七年,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韩景侯从晋国那里继承了对滑地的管辖权。据史籍《读史方域纪要》记载:“显王二年(公元前367年),韩、赵即其所封,分国为二,河南、缑氏、谷城三邑属韩。”自此,“缑氏城”又取替了“滑城”之称,“缑氏”之名开始频繁地见诸于史册。例如在典籍《战国策》中记载:“秦惠文王五十年(嬴驷,公元前333年)张仪请秦伐韩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在史籍《史记》中也记载:“秦昭襄王四十六年(赢稷,公元前261年)亲攻韩缑氏、蔺,拔之。”显然,古“滑城”之名已经被作为历史遗迹尘封了起来,不再以行政辖置的城邑名称出现,而其另外的古称“缑氏城”、“缑氏镇”则在后世的历朝历代多为偃师县治,千百年来留名至今。
要注意的是:该支由缑氏族人因简笔所形成的侯氏一族,与费氏、滑氏、缑氏同宗同源,正确读音仍作gōu(ㄍㄡ),不读作hóu(ㄏㄡˊ),如今能否转俗读作hóu(ㄏㄡˊ),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源于职业,出自秦汉时期军工蒯缑,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蒯缑,亦称缑工,是秦、汉朝时期的专职军工工匠,是制作剑、刀的工序之一,即装饰剑、刀之握手的工匠。在上古时期以一种蒯草来缠绕剑把,以适手。以蒯草缠好之剑把,即称“缑”,全称“蒯缑”,其工匠即称蒯缑,或缑工。这在史籍《史记·孟尝君传·注》中有注释:“蒯草名缑,谓把剑之物。言其剑无物可装饰,但以蒯绳缠之,故云蒯缑。”后来多改以丝绦来缠绕剑、刀之握手,仍称其为“蒯缑”,属于精细工种,多为世袭。
在蒯缑、缑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职业称谓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蒯缑氏、缑工氏,后皆省文简改为单姓缑氏、蒯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匈奴昆邪王外甥缑王,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缑王,在史籍《汉书》中记载为:“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缑王也就是匈奴昆邪王的外甥,姓名失考,“缑王”是他的爵号。在大将军卫青击败匈奴主力后,河西的匈奴休屠王、昆邪王及部属四万余人计划一起降汉,在休屠王反悔之时,缑王协助昆邪王斩杀了休屠王,随舅舅一起归降西汉王朝。之后,缑王追随著名的浞野侯赵破奴重新陷入胡地,在卫律王统率的那些投降者中,暗中共同策划归汉。
汉武帝刘彻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武帝再次组织了大军,准备出兵攻打匈奴,而新即位的匈奴鞮侯单于在整个匈奴大败之后“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赶紧派使者来求和,还把以前被扣押的汉朝使者路充国等人都放了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停止进军,派平陵侯苏武以中郎将身份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缑王归降西汉王朝时其后裔子孙以及族人都内迁中原咸阳外城,即今陕西省的咸阳市长武县一带,后有以先祖爵号为汉姓者,称缑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渴侯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的鲜卑拓拔部中有渴侯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十九年(公元493~495年)间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洛阳(今河南洛阳)入主中原之后,大举实行汉化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因其氏族名称中的“候”与“缑”字古音相似,且汉译字形相似,因此便将渴候氏复姓改为汉字单姓缑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塞族,出自唐朝时期大将军尉迟恭之后,属于避难改姓为氏。今甘肃、陕西地区的一部分缑氏族人,出自尉迟氏家族,源于唐朝时期安西四镇之一的西域于阗国。古于阗国的主要居民属于塞族。公元前四~前二世纪中叶,生活在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沿岸地区的居民群体被史学家称为“塞族”,属东伊朗人种中斯基泰族人的一支。实际上,直至唐朝时期,西域仍有于阗国,还有叫尉迟珪、尉迟胜、尉迟曜等的历代国王,尉迟胜还让位给弟弟尉迟曜,自己则亲自率五千军参与了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的一系列战斗。
该支缑氏族人原姓敬氏,是唐朝初期著名的大将军、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七的泾州道行军大总管、大司徒、并州都督、开府仪同三司尉迟恭(字敬德)的后代。因受佞臣陷害,尉迟恭之子卫尉卿尉迟保琳的族人中有拆先祖之字为敬氏、德氏者,分别迁逃于甘肃、陕西等地隐居藏匿,后来其中的敬氏族人又分“敬”字改为苟氏、文氏,但因“苟”字与“狗”字谐音不雅,遂再改姓氏为“缑”氏,世代相传至今。。
缑姓的来源是什么?
缑姓的来源是:
1、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卿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西周时期,有周公的次八子因功受封于缑邑(今河南偃师),称缑侯。“缑”,是河南洛阳地区偃师县南部的一座山谷,在洛河与谷水(渑水)的交汇处,又叫做“覆釜堆”或“抚父堆”,是通往登封县的必经之地。
2、源流二
源于职业,出自秦汉时期军工蒯缑,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蒯缑,亦称缑工,是秦、汉朝时期的专职军工工匠,是制作剑、刀的工序之一,即装饰剑、刀之握手的工匠。在上古时期以一种蒯草来缠绕剑把,以适手。
3、源流三
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匈奴昆邪王外甥缑王,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缑王,在史籍《汉书》中记载为:“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4、源流四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渴侯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的鲜卑拓拔部中有渴侯氏部落。
5、源流五
源于塞族,出自唐朝时期大将军尉迟恭之后,属于避难改姓为氏。今甘肃、陕西地区的一部分缑氏族人,出自尉迟氏家族,源于唐朝时期安西四镇之一的西域于阗国。古于阗国的主要居民属于塞族。
缑姓怎么读
缑读作gōu,声母g,韵母ou,声调一声。
释义:刀剑等柄上所缠的绳。
同音字:钩、袧。
偏旁部首:纟。
笔画顺序:撇折、撇折、提、撇、竖、横折、横 、撇、横、横、撇、捺。
笔画数:12笔。
结构:左右结构。
缑的组词解释
1、缑蒯[gōu kuǎi]
即蒯缑草绳缠绕剑柄。
2、缑岭[gōu lǐng]
多指修道成仙之处。
3、缑峰[gōu fēng]
缑氏山多指修道成仙处。
4、缑山鹤[gōu shān hè]
相传王子乔于缑山乘鹤成仙后用作歌咏仙家之典。
5、缑氏鹤[gōu shì hè]
缑山鹤。
缑氏的历史渊源
缑氏(音:gōu shì),战国韩邑。在今河南偃师市东南。《史记·白起传》:秦昭王四十六年(前261),“秦攻韩缑氏、蔺,拔之.”。
缑氏县,秦置,属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偃师市东南府店镇北二里。因山为名。西汉属河南郡。据《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曾亲临缑氏县,并依礼登上中岳太室山举行祭祀。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废。东魏天平元年(534)复置,属洛阳郡。寄治洛阳城(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北周建德六年(577)移治今偃师市缑氏镇北七里。隋开皇四年(584)移治今缑氏镇北十里,属洛州。大业元年(605)移治今缑氏镇东南十里。三年(607)属河南郡。十年(614)移治今缑氏镇西南三里。唐属洛州,贞观十八年(644)废。上元二年(761)复置,治所在今缑氏镇。北宋熙宁八年(1075)废。
北宋熙宁八年(1075)废县为镇,属偃师县。即今河南偃师市南三十四里缑氏镇。
缑氏镇因缑山得名。缑山,即缑氏山。在今河南偃师市缑氏镇东南。唐岑参早年居少室时曾移居于此,作有《缑山西峰草堂作》诗。诗曰:
结庐对中岳,青翠常在门。遂耽水木兴,尽作渔樵言。
顷来阙章句,但欲闲心魂。日色隐空谷,蝉声喧暮村。
曩闻道士语,偶见清净源。隐几阅吹叶,乘秋眺归根。
独游念求仲,开径招王孙。片雨下南涧,孤峰出东原。
栖迟虑益澹,脱略道弥敦。野霭晴拂枕,客帆遥入轩。
尚平今何在,此意谁与论。伫立云去尽,苍苍月开园。
缑山夜月,是古偃师八大景之一。
缑山夜色月澄清,四野无尘花露凝。
白鹤不迷仙岛路,碧云空锁滑王城。
光摇古殿松楸老,字灭残碑涧户明。
可惜翠裘相拟似,教人徒忆凤笙鸣。
缑氏在历史上经过了沧桑的风云变幻,遗留下来的有道不完的美妙传说和古老胜迹,实是地灵人杰,引以自豪的同时,认知和传承缑氏人文精神,才是最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