螟以及螟蛉有子 蜾蠃负之
22世纪什么最重要?和小编一起翱翔在知识的海洋里!螟,以及螟蛉有子 蜾蠃负之对应的知识点,让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2024
螟的拼音
螟的拼音是míng。
一、部首笔画:6笔。
二、字源演变:“螟”,初见于《说文》中,形声字。虫表意,篆书形体像条虫,表示螟虫;冥表声,冥有昏暗义,昏暗就难以看清,表示螟虫色像稻禾,很难发现。螟虫是螟蛾的幼虫。种类很多,主要侵害水稻,也侵害玉米、高粱等中国南方主要害虫之一。
三、词组:螟蛉、螟蜮、螟蟊、螟蜓、螟蛾、螟蝗、螟虫、鹪螟、蝗螟、负螟、螟脯、螟立、蟊螟、焦螟、虫螟。
四、基础解释:最早见于《说文》中,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螟”的基本含义为螟虫螟蛾的幼虫,有许多种,如“三化螟”、“玉米螟”等、危害农作物;引申含义为喻抱养的孩子,义子。
五、古籍释义:【唐韵】莫经切【集韵】【韵会】忙经切,音冥。【玉篇】食苗心虫也。【说文】吏冥冥犯法卽生螟。【诗·小雅】去其螟螣,及其蟊贼。【疏】李巡云:言其奸,冥冥难知也。陆玑云:螟似虸蚄而头不赤。【春秋·隐五年】螟。【前汉·武帝纪】元光五年八月,螟。
螟这个字的拼音
螟
拼音:[míng]
释义:1.〔~虫〕螟蛾的幼虫,有许多种,如“三化螟”、“玉米螟”等。危害农作物。
2.〔~蛉〕a.一种绿色小虫,螟蛉蛾的幼虫。b.喻抱养的孩子。
草地螟图示:
草地螟是什么?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又名黄绿条螟,俗称花毛虫、花软虫、打灯蛾。属鳞翅目,螟蛾科。是1种周期性大发生的毁灭性杂食性害虫。分布于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幼虫喜食胡麻、豆类、马铃薯、花生、甜菜、蔬菜等。
为害状
初孵幼虫活动量小,2龄后幼虫在叶片间用丝作薄网,居内取食叶肉,残留表皮。4龄后食量大增,常将植物叶片食光,仅留粗大叶脉,以致植物枯死。
形态特征
成虫长10~12毫米,翅展18~28毫米,黑褐色小型蛾子。前翅浅褐色,外缘有1条由黄白色小点连成的纵纹,在接近翅中央处,有1较大的黄白色线条。后翅淡灰色,有2条与外缘平行的黑色波状纹。静止时两翅叠合成三角形。卵椭圆形,长0.8~1.2毫米,一般3~5粒或7~8粒卵成串状粘成覆瓦状,平滑而有珍珠光泽。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16~25毫米,为灰黑色,两侧有鲜黄色条纹,硬皮板上有3条黄色纵纹。腹部第一至八节各有6个暗色瘤。蛹长14~20毫米,黄色,背部各节有14个红褐色小点,尾刺8根。土茧长30~40毫米,粘有细沙。
发生特点
在张家口坝上地区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吐丝作茧越冬。第二年春随着气温的回升,开始化蛹。越冬代成虫始见于5月下旬至6月初,6月中为羽化出土盛期。6月中旬第一代幼虫始发,6月底至7月上旬为盛发。初期为害灰菜,后移到胡麻等作物上为害。7月中下旬老熟幼虫化蛹。7月下旬至8月中旬羽化为第一代成虫,8月上旬至9月上旬发生第二代幼虫。因气候冷凉,第二代幼虫老熟和部分滞育的第一代老熟幼虫入土越冬。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秋耕深翻,春季浅耕灭茬,可破坏越冬幼虫土茧,增加其死亡率;结合中耕除草,及时清除田间、地埂、道边等地灰菜、刺蓟等杂草,可灭卵,减少幼虫发生;发生期间,在作物田边挖沟、撒药带阻止幼虫大量迁移农田为害。
(2)人工防治。在成虫盛发期,组织群众用三角形捕虫网,网底贴地迎风捕杀成蛾;或用树枝、扫帚等进行围攻捕打,把蛾子集中销毁。
(3)药剂防治。幼虫大发生时,用80%敌敌畏乳油或用50%甲胺磷乳剂1000~15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3000倍液(每667平方米15毫升)或用快杀灵1500~2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螟字的组词
一、螟组词
【精选组词列表】:螟蛉、螟蜮、螟蟊、螟蜓、螟蛾、螟蝗、螟虫、鹪螟、蝗螟、负螟、螟脯、螟立、蟊螟、焦螟、虫螟、螽螟、二化螟、螟蛉子、螟蛉之子、柳昏花螟
二、螟的拼音、螟的组词及词对应的注释和螟的繁体字和螟的QQ繁体字
【螟的拼音】:míng
【螟繁体字和QQ繁体字】:螟→繁体字为:螟→QQ繁体字为:螟
三、螟字的含义及相关资料
【螟字的含义】:(1)〔~虫〕螟蛾的幼虫,有许多种,如“三化螟”、“玉米螟”等。危害农作物。
(2)〔~蛉〕a。一种绿色小虫,螟蛉蛾的幼虫。b。喻抱养的.孩子。
【螟字的相关资料】:虫食谷叶者。吏冥冥犯法卽生螟。从虫从冥,冥亦声。莫经切
四、螟组词的发散思维组词法(分别以螟字开头、螟字在中间和螟字在结尾的组词)
『螟』字在开头的词语
螟脯,螟蜅,螟蝗,螟立,螟蛉,螟蛉之子,螟蛉子,螟蟊,螟螣,螟蜓,螟蜮,螟虫,螟蠧,螟蛾
『螟』字在中间的词语
『螟』字在结尾的词语
虫螟,二化螟,负螟,蝗螟,焦螟,鹪螟,蟭螟,柳昏花螟,蟊螟,螽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