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是什么以及什么叫上甘岭战役

阳宅勘测 2023-07-04 07:02:10 162阅读 0评论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85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启强网和大家一起阅读上甘岭战役是什么,以及什么叫上甘岭战役对应的知识点,让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如果有用记得收藏哦。

本文目录一览:

抗美援朝的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

没有抗美援朝“三大战役”的说法,只有三次著名战役,分别是:

云山之战

云山之战是我人民志愿军与美军在朝鲜战场的首次交锋,被国际军事界评为“世界战争史上少有的遭遇战”。经过三天激战,我志愿军第39军发扬顽强战斗作风,利用灵活战术,以劣势装备战胜了号称“王牌师”的美军骑兵第1师,歼灭美军1800人。

第二次战役之血战长津湖

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我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武器装备世界一流、战功显赫的美军第10军在朝鲜长津湖地区进行了直接较量,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这次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志愿军在东西两线同时大捷,一举扭转了战场态势,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

血战上甘岭

上甘岭战役,美方称为三角山战役(Battle of Triangle Hill),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著名战役。 在持续43天的战斗中,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我军共击退“联合国军”900多次冲锋,最终志愿军守住了阵地,取得了胜利。

上甘岭战役激烈程度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志愿军在此次战役中打出了国威、军威!

上甘岭战役是什么以及什么叫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发生了什么,简略回答

上甘岭战役是1952年10月一11月,在朝鲜金化东北上甘岭地

区进行的坚守防御作战。联合国军先后动用美7师,韩2师,对上甘岭南侧实施猛烈进攻。志愿军依托坑道工事顽强抗击,至20日,两高地表面阵地失守,防守分

队转入坑道。“联合国军”用轰炸、熏烧、封锁等手段围攻。坚守坑道分队克服缺粮、缺水、缺弹等严重困难,坚持作战,打破围攻,守住了阵地。从30日开始,

志愿军经过充分准备,实施反击,坑道内外部队密切配合,夺回表面阵地,击退“联合国军”的连续反扑,至11月25日战役胜利结束。此役历时43天,敌我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我军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上甘岭一战,打出了国威军威,据志愿军统计,自己伤亡1.15万,估计杀伤敌军2.5万人,创造了我军历史上所没有的坚守防御成功的范例。

生活中经常用上甘岭这三个字,请问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形容自己处于困境,但是不能消沉。

出自上甘岭战役,志愿军战士就是在极度缺水的条件下,还坚持自己的信念,热爱祖国,为祖国为人民奋斗。上甘岭战役,美军方面称之为三角山战役,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著名的战役。

上甘岭战役”的意义不在军事上而是在政治上。上甘岭是五圣山的前沿阵地,是它的大门,而五圣山的确是不可放弃的战略要地,但五圣山要比上甘岭高一倍多,在五圣山和上甘岭之间还有好几座山,即使我方丢失了上甘岭,问题也不是太大。

上甘岭战役背景

1952年10月初,种种迹象表明,志愿军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掌握了地面作战的主动权,驻韩国的联合国军司令詹姆斯·奥尔沃德·范弗里特对此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关注。在10月6日写给上司远东美军司令马克·韦恩·克拉克的信中,敦促尽快通过一项在美国第9军前线发动一切有限目标的进攻计划。

他说:“为了扭转局势,我们必须首先采取小规模的进攻行动,使敌人陷于被动的防守地位,目前我们都是为应付敌人的进攻而采取防守行动,致使我们遭到了1951年10月和11月以来所有战斗中人员惨重的伤亡。”

上甘岭是什么样的战役?

上甘岭战役,美军方面称之为三角山战役(Battle of Triangle Hill),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著名的战役。

此役,“联合国军”先后调集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我志愿军两个连驻守的约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发起猛攻,我志愿军防守部队进行了顽强抵抗,阵地多次失而复得。后敌我双方又不断向上甘岭地区增兵,使上甘岭发展为局部战役规模。上甘岭战役激战持续至1952年11月25日结束。在持续43天的战斗中,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共击退“联合国军”900多次冲锋。最终志愿军守住了阵地,取得了胜利!

因此可以说,上甘岭(对我军来说)是一场极其惨烈的阵地防御战役。

上甘岭战役简介是什么

上甘岭战役,美军方面称之为三角山战役(Battle of Triangle Hill),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著名的战役。

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先后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防守地约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发起猛攻,志愿军防守部队进行了顽强抵抗,阵地多次失而复得。

双方随后不断向上甘岭地区增加兵力和重武器,使上甘岭发展为局部战役规模。激战持续至11月25日结束。在持续43天的战斗中,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志愿军共击退“联合国军”900多次冲锋。最终志愿军守住了阵地,取得了胜利。

上甘岭战役是什么时候发起的?

1952年10月13日的晚上,第四十五师第一三五团第九连连长高永祥还像往常那样带领4个班去阵地前沿侦查。

高永祥他们刚走出阵地,就敏锐地发现联合国军的探照灯异常明亮,并且在阵地上还人声鼎沸,声响与汽车马达声响成一片。

高永祥的直觉告诉他,一场大战即将来临!

果然,在14日凌晨3时30分,一声巨响,打破了宁静的夜空。这时,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以280门大炮和40多架飞机,开始对上甘岭进行狂轰滥炸。顷刻之间,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便化作一片火海。

其实,对于联合国军的这一举动,志愿军并不感到意外。早在9月10日,朝中联合司令部首长邓华、朴一禹、杨得志等5人就联名致电中央军委,建议争取主动有力地打击对方。

电文如下:我为争取主动,有力打击对方,使新换部队取得更多经验,我们拟乘此换防之前以三十九军,十二军、六十八军为重点,各选3~5个目标,进行战术上的连续反击,求得歼灭一部对方,并在敌我反复争夺中大量地杀伤对方。其他各军亦应各选一两个目标加以配合,估计我各处反击,敌必争夺,甚至报复局部攻势,这就又有利于我杀伤对方。反击战斗拟在本月20日至10月20日中进行,10月底进行换防。

以上可否请速示,以便各军进行准备。

中央军委5月12日便复电同意朝中联合司令部首长的联名提议。

在获得中央军委的同意后,朝中联合司令部于9月14日正式向部队下达了反击命令。

命令如下:最近判明美骑一师仍在日本,陆一师仍守原防,敌在雨季后在我翼侧登陆的可能性还不大,但敌向我发动局部进攻之可能性依然存在。

目前我正面第一线工事已完成,我六十三军及六十四军一部已展开延安白川海州地区,正在积极构筑工事,即使敌在该方面登陆我已有准备,同时我东西海岸正着手建立部分永久工事。另一方面我拟于10月底将六十八、十二、三十九军换下休整,在防御期间三十九、十二军曾积极地进行了若干次的战术反击,但还有一个师是最近投上去的,其余各军反击也少。

为粉碎对方可能的进攻计划,争取主动,有利打击与求得大量杀伤对方,取得更多的经验,故决定乘此换防之前,以三十九、十二、六十八军为重点,各选择3至5个有利的目标进行战术性的反击,求得歼灭一部对方并在反复争夺中,大量地来杀伤对方。为配合该3个军作战,其他各军亦可以各选一两个目标进行反击之。估计我各处反击,敌必反复争夺,甚至举以报复性的攻势,这就更有利于我大量杀伤对方。

反击战斗发起时间决于9月20日至10月20日之间,各部可根据具体情况选定目标及根据准备程度自行确定战斗时间。但应以准备好为原则,要做到攻必克。

为了促使各军在作战中达到战必胜、攻必克的目的,朝中联合司令部还专门下达了具体作战指示:必须要准备好才打,仓促发起攻击,不仅不能成功,必遭致过大的伤亡,因此担任反击部队的各级步炮指挥员,主攻部队步兵的战斗小组长,对预攻目标、敌情、地形,必须进行反复侦察,甚至派遣精干的小组潜入敌侧后观察,以求得将对方工事构筑、兵力部署、各种火器,特别是曲射炮火位置、副防御设置等确实了解,然后下决心,制定作战部署,确定主攻方向。两三个攻击箭头即可,最好选择在侧后攻击、兵力使用,二梯队必须紧随一梯队以免为敌炮火隔断,以便及时投入作战。组织火力、选定与构筑炮兵阵地、构筑冲锋出发地屯兵处,同时进行沙盘作业及选择相似地形进行演习,及进行各种通信联络,调整人员武器及准备各种弹药物质。

在战斗中步炮协同的好坏,对胜负能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必须制订周密的步炮协同计划,及有统一的指挥与集中多种通信工具以保证顺畅的联络。炮兵要根据对敌情、地形的了解,制定准确的射击计划,加强前沿观察,阵地尽量前推,要提倡有效的射击,视情况还可以先期破坏射击。要节约弹药,尤其苏式炮弹进口很少,库存亦将用完,特别要发挥迫击炮以下火炮的作用,十二军在这一方面做的还好,各部必须将各阶段各种火炮射击消耗预算报本部审查批示。

大批的炮火集中使用,必须组织各种火器加强对空射击,以求得使我火炮能较完全的进行作战。同时可打下更多的敌机。

各军都配属有一定的坦克,各部可根据地形条件发挥坦克的机动攻击能力,配合步兵冲锋或迂回敌之侧后,断敌之逃路和堵击敌步兵、以锻炼我们年轻的坦克部队。但因都无协同作战经验,必须很好协商计划。要给坦克除去道路上的障碍和消灭敌反坦克火器,坦克部队则应大胆、勇敢、机智作战,只有如此,新的兵种才可能锻炼成熟。

攻击成功后,必须充分预有击退对方连续反扑与敌反复争夺数天的准备,要知道这正是我诱敌脱离战术,大量杀伤对方有生力量的良好机会,这样才划算得来,要提倡打阵地前的歼灭战。因此事先必须准备充分的弹药及预备队,占领阵地后,迅速构筑工事改造地形。

同时,炮兵在反击成功后亦不宜撤出战斗,而应积极协同步兵击退和消灭敌之连续反扑,事先应有计划。如果一旦攻击不成,一、二队遭受过大伤亡,即不应恋战,应迅速撤出战斗。

接下来,志愿军开始小试牛刀了。

那是9月18日,夜幕刚刚降临,一个个炮弹像流星雨一般划过天空,飞向对方阵地。朝中军队开始对对方20个目标发起攻击。

在这场战斗中,最为激动人心的是对74号阵地的争夺,其中战斗最激烈的要数对720制高点的争夺。

伍先华带领的三班在冲到半山腰时,却被半截坑道及地堡里发出的火力阻挡住了前进的道路。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伍先华喊道:罗亚全,爆破地堡;周绍丰,跟我掩护。

只见罗亚全没有半点犹豫,迅速抱起炸药包朝对方地堡群方向飞速爬去。

但是,对方的射击凶狠而又密集,罗亚全受了伤,只能趴下暂时不动。

伍先华见此情况,拼命向对方开火,将对方的火力吸引了过来。

这时,罗亚全心想:所有的战士都在等着我,我不能就这样倒下去!我一定要完成任务,摧毁火力,为战士们扫清前进的障碍!

罗亚全忍住剧痛,艰难地爬了起来,慢慢地向对方地堡靠近。

不久,志愿军战士听到对方地堡里发出两声巨响,罗亚全壮烈牺牲了,对方的地堡也被炸毁了。

之后,志愿军战士又成功炸毁对方的另外两个地堡。

正当战士们顺利冲锋时,对方半截坑道里的机枪又挡住了他们前进的道路。

周绍丰,掩护我上去!伍先华抱着那捆20公斤的大炸药包喊道。

伍先华一翻身,冲向对方的半截坑道。突然,对方的一颗子弹射中了他,伍先华一头栽到地上,一动不动了。

过了一会儿,伍先华才又苏醒过来,他拖着受伤的身躯,艰难的向对方的半截坑道爬去。

就在这时,对方火力停了下来,显然并没有发现伍先华的到来。

伍先华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用尽全身的力气冲进对方的半截坑道,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伍先华和对方的一个排,即40多个人同归于尽了。

伍先华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扫平了志愿军进攻道路上的最后障碍,志愿军第一○○团乘势攻取了74号山头阵地,全歼了对方一个加强连。

正是由于我方在这次战役全面打响之前已经做好了全面准备,因而在10月14日凌晨志愿军遭到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的突然袭击时,才能与对方进行最顽强的战斗。

上甘岭战役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hzc88@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