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球菌属于什么菌以及马红球菌感染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8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今天给各位分享马红球菌属于什么菌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马红球菌感染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细菌有哪些?
- 2、急!!!请问下列几种菌是否为硝化细菌?
- 3、美平的药理毒理
- 4、植物病原细菌的主要类群及性状是什么样的?
- 5、红球菌与黄杆菌可以在同一个培养基上一起培养吗,如果可以,培养基配方是什么?
- 6、什么是增菌培养????
细菌有哪些?
我是从一个朋友的笔记抄来的:
毗邻贫养菌、软弱贫养菌、 无色杆菌属某些种、 不动杆菌/假单胞菌属某些种 、鲍氏不动杆菌 、醋酸钙不动杆菌、溶血不动杆菌、约氏不动杆菌、 琼氏不动杆菌 、鲁氏不动杆菌 、抗辐射不动杆菌、不动杆菌属某些种 、不动杆菌属某些种/假单胞菌属某些种、不动杆菌/假单胞菌属某些种、伴放线放线杆菌 、氏放线菌、麦氏放线菌、内氏放线菌、纽氏放线菌无硝亚种、纽氏放线菌纽氏亚种、纽氏放线菌罗亚种 、纽氏放线菌图列茨亚种 、龋齿放线菌 、 粘放线菌 、绿浅气球菌 、豚鼠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 、嗜水气单胞菌群 、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 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 、 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温和气单胞菌、 放射形土壤杆菌、 反硝化产碱菌、粪产碱菌、产碱菌属某些种 、 木糖氧化产碱菌、 耳炎差异球菌 、产琥珀酸厌氧螺菌、 丙酸蛛菌 、 伯纳德隐秘杆菌 、溶血隐秘杆菌、化脓隐秘杆菌、 嗜低温弓形杆菌、节杆菌属某些种 、粪拟杆菌 、 多毛拟杆菌、 埃氏拟杆菌 、 脆弱拟杆菌、利氏拟杆菌 、 屎拟杆菌、卵形拟杆菌 、粪便拟杆菌 、多形拟杆菌、单形拟杆菌、解脲拟杆菌、普通拟杆菌、动物溃疡伯格菌 、 青春双岐杆菌、双岐双岐杆菌、 短双岐杆菌 、齿双歧杆菌 、 婴儿双岐杆菌 、 双岐杆菌属某些种、鸟博德特菌 、支气管炎博德特菌 、博德特菌属某些种 、粘膜炎布兰汉球菌 、 缺陷短波单胞菌 、泡囊短波单胞菌 、乳酪短杆菌 、表皮短杆菌、短杆菌属某些种、布鲁菌属某些种 、水生布戴约维采菌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 、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乡间布丘菌、 大肠弯曲杆菌、胚胎弯曲杆菌胚胎亚种、胚胎弯曲杆菌性病亚种 、豚肠弯曲杆菌、空肠弯曲杆菌德莱亚种、空肠弯曲杆菌空肠亚种、红嘴鸥弯曲杆菌、 红嘴鸥弯曲杆菌UPTC变种 、粘膜弯曲杆菌、唾液弯曲杆菌牛生物变种、 唾液弯曲杆菌粪生物变种 、乌普萨拉弯曲杆菌、白假丝酵母、 博伊丁假丝酵母、链状假丝酵母、西弗假丝酵母 、 软假丝酵母 、弯假丝酵母 、假丝酵母 、克鲁斯假丝酵母、 杜氏假丝酵母、 无名假丝酵母、光滑假丝酵母 、球形假丝酵母、 高里假丝酵母 、霍氏假丝酵母 、平常假丝酵母 、中间假丝酵母 、 乳酒假丝酵母 、 克柔假丝酵母、郎比可假丝酵母、 解脂假丝酵母、葡萄牙假丝酵母、木兰假丝酵母、 口津假丝酵母 、璞膜假丝酵母、挪威假丝酵母、假丝酵母、近平滑假丝酵母、 菌膜假丝酵母 、铁红假丝酵母 、 皱落假丝酵母 、皱褶假丝酵母 、清酒假丝酵母 、森林假丝酵母、园球形假丝酵母、 热带假丝酵母、产朊假丝酵母 、粗状假丝酵母 、 诞沫假丝酵母 、 牙龈二氧化碳嗜纤维菌 、黄褐二氧化碳嗜纤维菌 、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某些种、生痰二氧化碳嗜纤维菌 、CDC菌群IV C-2 、戴氏西地西菌、拉氏西地西菌、奈氏西地西菌、西地西菌属某些种、纤维单胞菌属某些种、特氏纤维单胞菌、 假丝地霉、头状地霉、 发酵地霉、潘氏地霉、地霉菌属某些种、紫色色杆菌 、 产吲哚金黄杆菌 、脑膜脓毒性金黄杆菌、浅黄金色单胞菌、无丙二酸柠檬酸杆菌 、 布氏柠檬酸杆菌 、法氏柠檬酸杆菌、弗氏柠檬酸杆菌、 弗氏柠檬酸杆菌群 、 柯氏柠檬酸杆菌 、克氏柠檬酸杆菌、 克氏柠檬酸杆菌(=差异柠檬酸杆菌)、克氏/无丙二酸柠檬酸杆菌、 杨氏柠檬酸杆菌、丙酮丁醇梭杆菌、巴氏梭菌、拜氏梭菌 、拜氏/丁酸梭菌、双酶梭菌、肉毒梭菌 、丁酸梭菌 、尸毒梭菌、梭状梭菌、艰难梭菌、谲诈梭菌、 乙二醇梭菌、矛形梭菌、溶组织梭菌、无害梭菌 、无害芽胞梭菌 、泥渣梭菌、类腐败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 、多枝梭菌 、败毒梭菌 、索氏梭菌、 生孢梭菌、梭菌属某些种、 近端梭菌 、第三梭菌、破伤风梭菌 、酪丁酸梭菌 、食酸丛毛单胞菌、丛毛单胞菌属某些种、睾丸酮丛毛单胞菌 、拥挤棒杆菌 、非发酵棒杆菌、无枝菌酸棒杆菌 、水生棒杆菌、银色棒杆菌、耳棒杆菌、 牛棒杆菌、膀胱炎棒杆菌 、重白喉棒杆菌 、缓和白喉棒杆菌、解葡萄糖苷、 F-1群棒杆菌、群棒杆菌、 杰氏棒杆菌、库氏棒杆菌 、麦氏棒杆菌、 极小棒杆菌、 多毛棒杆菌 、 丙酸棒杆菌 、 假白喉棒杆菌 、假结核棒杆菌 、 牛肾盂炎棒杆菌 、牛肾盂炎棒杆菌群、 生殖棒杆菌、 纹带棒杆菌 、 溃疡棒杆菌、解脲棒杆菌 、浅白隐球酵母、土生隐球菌 、土生隐球酵母、 罗伦隐球酵母、新型隐球酵母、 地生隐球酵母、 指甲隐球酵母 、 白地霉 、多形德巴利酵母菌、人皮肤杆菌 、西宫皮肤球菌 、迪茨菌属某些种 、保科爱德华菌 、迟钝爱德华菌、啮蚀艾肯菌、产气肠杆菌 、河生肠杆菌、阿氏肠杆菌、生癌肠杆菌、 阴沟肠杆菌、日沟维肠杆菌 、 中间肠杆菌 、阪崎肠杆菌 、肠杆菌属某些种、鸟肠球菌 、铅黄肠球菌、耐久肠球菌、粪肠球菌、 屎肠球菌、鹑鸡肠球菌、海氏肠球菌、解糖肠球菌、欧文菌属某些种 、猪红斑丹毒丝菌 、大肠埃希菌、费格森埃希菌 、赫氏埃希菌、伤口埃希菌 、产气真杆菌、迟缓真杆菌、 粘液真杆菌、美洲爱文菌、栖稻黄色单胞菌、死亡梭杆菌、坏疽梭杆菌、坏死梭杆菌、具核梭杆菌、可变梭杆菌 、阴道加德纳氏菌 、溶血孪生球菌、 麻疹孪生球菌、 白地霉 、头状地霉 、帚状地霉、戈登菌属某些种 、嗜沫嗜血杆菌、 流感嗜血杆菌、 流感嗜血杆菌Ⅰ型、流感嗜血杆菌Ⅱ型、流感嗜血杆菌Ⅲ型 、流感嗜血杆菌Ⅳ型、 流感嗜血杆菌Ⅴ型、 流感嗜血杆菌Ⅵ型、流感嗜血杆菌Ⅶ型、 流感嗜血杆菌Ⅷ型、副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Ⅰ型 、副流感嗜血杆菌Ⅱ型、副流感嗜血杆菌Ⅲ型、副流感嗜血杆菌Ⅳ型、副流感嗜血杆菌Ⅴ型、副流感嗜血杆菌Ⅵ型、副流感嗜血杆菌Ⅶ型、副流感嗜血杆菌Ⅷ型、 副嗜沫嗜血杆菌 、睡眠嗜血杆菌 、 蜂房哈夫尼亚菌 、多形汉逊酵母、土星汉逊酵母 、同性恋螺杆菌、芬纳尔螺杆菌 、 幽门螺杆菌 、解鸟氨酸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植生克雷伯菌、肺炎克雷伯菌臭鼻亚种、 肺炎克雷伯菌鼻硬结亚种、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土生克雷伯菌、柠檬克勒克酵母、蜜蜂克勒克酵母、日本克勒克酵母、克勒克酵母某些种、抗坏血酸克吕沃尔菌、栖冷克吕沃尔菌、克吕沃尔菌属某些种、土生克雷伯菌、克氏库克菌、玫瑰色库克菌(=玫瑰色微球菌)、变异库克菌(=变异微球菌)、特氏科泽菌 、 不动盖球菌、嗜酸乳杆菌 、 发酵乳杆菌、 詹氏乳杆菌、 格氏乳球菌 乳酸乳球菌乳脂亚种 、乳酸乳球菌乳亚种 、棉子糖乳球菌 、 非脱羧勒克菌 、口腔纤毛菌 、明串珠菌属某些种 、格氏利斯特菌、无害利斯特菌 、伊氏利斯特菌、依氏利斯特菌、单核细胞增生利斯特菌、斯氏利斯特菌、利斯特菌属某些种、威氏利斯特菌、魏氏利斯特菌、明串珠菌属某些种、微小杆菌属某些种、滕黄微球菌、莱拉微球菌、 里拉微球菌、 微球菌属某些种、克氏动弯杆菌、 羞怯动弯杆菌、 动弯杆菌属某些种、米勒菌属某些种、威斯康星米勒菌、腔隙莫拉菌、非液化莫拉菌、 奥斯陆莫拉菌、 莫拉菌属某些种、摩氏摩根菌、 灰色奈瑟球菌、淋病奈瑟球菌、乳糖奈瑟球菌、脑膜炎奈瑟球菌、粘液奈瑟球菌、多糖奈瑟球菌、干燥奈瑟球菌、奈瑟菌属某些种、微黄奈瑟球菌、奴卡菌属某些种、人苍白杆菌、厄氏菌属某些种、溶黄嘌呤厄菌、解脲寡源杆菌、尿道寡源杆菌、泛菌属某些种、产气巴斯德菌、巴斯德菌群EF4、溶血巴斯德菌、多杀巴斯德菌、侵肺巴斯德菌、巴斯德菌属某些种、 黑色消化球菌、 厌氧消化链球菌、不解糖消化链球菌、产吲哚消化链球菌、吲哚消化链球菌、大消化链球菌、微小消化链球菌、普氏消化链球菌、消化链球菌属某些种、 美人鱼发光杆菌、卡氏毕赤酵母、埃切毕赤酵母、粉状毕赤酵母、奥默毕赤酵母、斯巴达克毕赤酵母、 类志贺邻单胞菌、不解糖卟啉单胞菌、牙髓卟啉单胞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二路普雷沃尔菌、颊普雷沃菌、口颊普雷沃菌、栖牙普雷沃菌、解糖胨普雷沃菌、中间普雷沃菌、洛氏普雷沃菌、产黑色普雷沃菌、口腔普雷沃菌、口普雷沃菌(=口拟杆菌)、 疮疱丙酸杆菌、贪婪丙酸杆菌、颗粒丙酸杆菌、 丙酸丙酸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彭氏变形杆菌、普通变形杆菌、魏氏原壁菌、产碱普罗威登斯菌、 雷氏普罗威登斯菌、拉氏普罗威登斯菌、 斯氏普罗威登斯菌、司氏/产碱普罗威登斯菌、铜绿假单胞菌、产碱假单胞菌、 荧光假单胞菌、门多萨假单胞菌、 假产碱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假单胞菌属某些种、恶臭假单胞菌、施氏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假单胞菌属某些种、水生拉恩菌、红球菌属某些种、 红酵母、粘红酵母、小红酵母、粘质红酵母、龋齿罗菌、 酿酒酵母、克鲁费酵母、 亚利桑那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 肠炎沙门菌、鸡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鸡白痢沙门菌、沙门菌属某些种、伤寒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无花果沙雷菌、居泉沙雷菌、 液化沙雷菌、粘质沙雷菌、气味沙雷菌、气味沙雷菌1型、气味沙雷菌2型、 普城沙雷菌、变形斑沙雷菌、 腐败沙雷菌、深红沙雷菌、腐败希瓦菌、鲍氏志贺菌、痢疾志贺菌、弗氏志贺菌、索氏志贺菌、志贺菌属某些种、多食鞘氨醇杆菌、嗜神鞘氨醇杆菌、食神鞘氨醇杆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 赭色掷孢酵母、阿尔莱特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耳葡萄球菌、头状葡萄球菌、山羊葡萄球菌、 肉葡萄球菌、产色葡萄球菌、科氏葡萄球菌科氏亚种、 科氏葡萄球菌解脲亚种、表皮葡萄球菌、马胃葡萄球菌、鸡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猪葡萄球菌、 中间葡萄球菌、克氏葡萄球菌、缓慢葡萄球菌、路邓葡萄球菌、 解糖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施氏葡萄球菌、松鼠葡萄球菌、模仿葡萄球菌、 沃氏葡萄球菌、木糖葡萄球菌、 嗜麦寡养食单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粘滑口腔球菌、少酸链球菌、无乳链球菌、非解乳糖链球菌、 咽峡炎链球菌、牛链球菌Ⅰ型、 牛链球菌Ⅱ型、 狗链球菌、星座链球菌、汗毛链球菌、停乳链球菌停乳亚种、停乳链球菌似马亚种、马链球菌马亚种、马链球菌兽瘟亚种、肠链球菌、格氏链球菌、群链球菌、中间链球菌、缓症链球菌、变异链球菌、口腔链球菌、副血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豕链球菌、化脓链球菌、 唾液链球菌唾液亚种、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血链球菌、表兄链球菌、 猪链球菌Ⅰ型、 猪链球菌Ⅱ型、乳房链球菌、前庭链球菌、痰塔特姆菌、 阿氏丝孢酵母、星状丝孢酵母、墨汁丝孢酵母、粘性丝孢酵母、卵形丝孢酵母、丝孢酵母某些种、小韦荣球菌、韦荣氏球菌属某些种、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假结核耶尔森菌、解藻朊酸弧菌、霍乱弧菌、弗氏弧菌、河流孤菌、霍氏弧菌、梅氏弧菌、最小弧菌、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有毒威克斯菌、动物溃疡威克斯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弗氏耶尔森菌、中间耶尔森菌、克氏耶尔森菌、 鼠疫耶尔森菌 、假结核耶尔森菌 、 鲁氏耶尔森菌、接合酵母属某些种
急!!!请问下列几种菌是否为硝化细菌?
硝化细菌有:亚硝化单胞菌、亚硝化螺菌、亚硝化球菌、亚硝化叶菌、硝化刺菌、硝化球菌、氏硝化杆菌
至于你说的紫红红球菌,藤黄微球菌,产碱假单胞菌,马红球菌,我查不到它们是是否为硝化细菌,应该都不是
美平的药理毒理
1.药理(1)抗菌作用本药为杀菌剂,抗菌谱极广,并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及厌氧菌都很敏感,尤其对包括绿脓杆菌在内的葡萄糖非发酵革兰氏阴性菌有极强的抗菌活性,并且对各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均稳定。本药与其它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不同,对人体的肾脱氢肽酶-Ⅰ稳定。(2)抗菌谱美罗培南的体外抗菌谱包括绝大部分临床常见的革兰氏阳性、阴性需氧菌及厌氧菌:革兰氏阳性需氧菌芽胞杆菌属、白喉棒状杆菌、液化肠球菌、鸟肠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乳杆菌属、星形诺卡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酶阴性及阳性)。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包括腐生葡萄球菌、头状葡萄球菌、孔氏葡萄球菌、木糖葡萄球菌、华纳葡萄球菌、人型葡萄球菌、模仿葡萄球菌、中间型葡萄球菌、松鼠葡萄球菌、里昂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青霉素敏感株及非敏感株)、无乳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马链球菌、牛链球菌、缓症链球菌、streptococcus mitior、米勒链球菌、血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唾液链球菌、麻疹孪生球菌、G群链球菌、F群链球菌、马红球菌。革兰氏阴性需氧菌木糖氧化无色杆菌、硝酸盐阴性不动杆菌、洛菲不动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粪产碱杆菌、支气管炎博德特氏菌、羊布鲁杆菌、大肠弯曲菌、空肠弯曲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异型枸橼酸杆菌、克氏枸橼酸杆菌、无丙二酸盐枸橼酸杆菌、产气肠杆菌、聚团肠杆菌、阴沟肠杆菌、坂崎肠杆菌、大肠埃杀菌、赫氏埃希菌、阴道加德纳菌、流感嗜血杆菌(包括β-内酰胺酶阳性株和对氨苄青霉素耐药株)、副流感嗜血杆菌、杜克嗜血杆菌、幽门螺杆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包括β-内酰胺酶阳性株、对青霉素和壮观霉素耐药株)、峰房哈夫尼菌、肺炎克雷伯菌、产气克雷伯菌、臭鼻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卡他(布兰汉)莫拉菌、摩氏摩根氏菌、奇异变形杆菌、普通变形杆菌、彭氏变形杆菌、雷氏普罗威登斯菌、斯氏普罗威登斯菌、产碱普罗威登斯菌、多杀巴斯德氏菌、类志贺邻单胞菌、绿脓杆菌、恶臭假单胞菌、产碱假单胞菌、洋葱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斯假单胞菌、假鼻疽假单胞菌、食醋假单胞菌、沙门氏菌属包括肠炎/伤寒沙门氏菌,粘质沙雷氏菌、液化沙需氏菌、悬钩子沙雷氏菌、宋氏志贺氏菌、福氏志贺氏菌、鲍氏志贺氏菌、痢疾志贺氏菌、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厌氧菌溶齿放线菌、麦氏放线菌、拟杆菌属-普雷沃氏菌属-红棕色单胞菌属、脆弱拟杆菌、变形拟杆菌、多形拟杆菌、侵肺拟杆菌、凝固拟杆菌、单形拟杆菌、吉氏拟杆菌、卵形拟杆菌、埃氏拟杆菌、多毛拟杆菌、bacteroides buccalis、bacteroides corporis、bacteroides gracilis、产黑色普雷沃氏菌、中间素普雷沃氏菌、二路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 splanchnicus、口腔普雷沃氏菌、解糖胨普雷沃氏菌、栖瘤胃普雷沃氏菌、解脲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 ureolyticus)、prevotella oris、颊普雷沃菌、栖牙普雷沃菌、利维普雷沃菌、不解糖红棕色单胞菌、双歧杆菌属、bilophilia wadsworthia、产气荚膜梭菌、双酶梭菌、多枝梭菌、生孢梭菌、尸毒梭菌、索氏梭菌、丁酸梭菌、梭形梭菌、无害芽胞梭菌、近端梭菌、第三梭菌、迟缓真杆菌、产气真杆菌、死亡梭杆菌、坏死梭杆菌、具核梭杆菌、可变梭杆菌、mobiluncus curtisii、mobiluncus mulieris、厌氧消化链球菌、微小消化链球菌、解糖消化链球菌、解糖消化球菌、不解糖消化球菌、大消化链球菌、普氏消化链球菌、疮疱丙酸杆菌、贪婪丙酸杆菌、颗粒丙酸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原称嗜麦芽黄单胞菌)、屎肠球菌和对甲氧苯青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对美罗培南有耐药性。(3)作用机制对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有很强的亲和性,阻碍细菌细胞壁(细胞壁肽聚糖的架桥形成)的合成。2.毒理(1)急性毒性(LD50,mg/kg) (2)慢性毒性对Wister类大鼠按照1~1000mg/kg及对猎狗按照1~500mg/kg实施6个月静脉注射试验,未见有毒性的组织学变化。(3)生殖毒性对Wister类大鼠按照120~1000mg/kg及对弥猴按照120~360mg/kg实施静脉注射试验,未发现其对动物的生殖功能有影响,且未见对胚抬、胎仔有致死及致畸形性。(4)抗原性列Hartley类豚鼠实施静脉注射试验,全身变态反应和PCA反应为阴性。皮试出现与亚胺培南相同的迟发性反应。以新西兰白类致敏家兔的血清进行的PHA反应试验,检测出低水平的抗美罗培南抗体。(5)致突变性在微生物的回复突变试验、致突变性频度试验、使用培养细胞的染色体畸变试验及以小鼠为对象的微核试验中,无致突变性。(6)肾毒性对Wister类大鼠按照500mg/kg及1000mg/kg实施的2周静脉注射试验中,与头孢噻肟和头孢他啶1000mg/kg给药组相同,出现轻微的变化,但未见可作为肾毒性指标的变化。(7)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使用小鼠脑室给药法研究致惊厥作用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植物病原细菌的主要类群及性状是什么样的?
(1)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
菌体杆状,有1根或几根极鞭,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严格好气性,氧化酶反应一般为阳性。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灰白色,有的能产生荧光性色素。DNA中G+C含量为58%~70%。病害症状主要是叶斑、叶枯和萎蔫。重要的病原菌有青枯假单胞杆菌(P.solanaearum)等。
(2)黄单胞杆菌属(Xanthomonas)
菌体杆状,有1根极鞭,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严格好气性,氧化酶反应弱或阴性。培养基上形成黄色菌落。DNA中G+C含量为63.5%~69.2%。主要引起植物的叶斑和叶枯,少数引起萎蔫,如稻白叶祜黄单胞杆菌(X.compestrispv.orzae)、棉花角斑黄单胞杆菌(X.campestrispv.malvaccearum)、甘蓝黑腐黄单胞杆菌(X.ampestrispv.campestris)等。
(3)野杆菌属Agrobateriem)
菌体杆状,有1~4根周鞭,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严格好气性,氧化酶反应阴性。在培养基上形成黏性的白色菌落。DNA中G+C含量为59.6%~62.8%。常引起木本植物的瘤肿和发根等畸形症状,如癌肿野杆菌(A.tumefaciens)。
(4)欧氏杆菌属Erwinia)
菌体杆状,周生多根鞭毛,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多为兼性厌气性,氧化酶反应阴性。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为白色。DNA中G+C含量为50%~58%。为害植物多数引起软腐,少数引起枯死和萎蔫。重要的病原菌有稻基腐欧氏杆菌(Erwiniachrysanthemipv.zeae)、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Efwiniacartovorasubsp.carotovora)等。
(5)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由Conn etDimmick于1947年建立。此属主要特征是在复合培养基上有明显的杆状—球形生长循环,一般2~7d的培养物全部是球形细胞,将这种球形细胞转移至新鲜的复合培养基,菌体形成不规则杆状。细胞大小变化较大,一般直径为0.6~1.2μm,杆状和球形细胞均为革兰氏阳性反应,但较易褪色,不抗酸,不形成内生孢子,杆状细菌不运动或偶有运动。绝对好气,适宜生长温度25~30℃。节杆菌属成员的主要习居场所为土壤、污水等。美国冬青节杆菌(A.lkes)是唯一的植物病原菌。
(6)棒形杆菌属(Clvaibact)
革兰氏阳性短杆菌,大小为0.4~0.75μm.8~2.5pm,菌体多形态,直或微弯杆状,也可见到楔形或球形。细菌以单生为主,也常排列成V、Y和栅栏状,不抗酸,不形成内生孢子,不运动。此属最主要的特征是在大多数培养基上一般生长缓慢且弱。绝对好气,适宜生长温度为21~26℃。此属是1984年Davis等提出来专为容纳胞壁脯聚糖含2,4-二氨基丁酸(DAB)的7个植物病原棒形细菌的。在国内发现的有番茄细菌溃疡病棒形杆菌(Cl.michiganesesubsp.michiganense)和马铃薯环腐病棒形杆菌(Cl.m.subsp.sepedonicum)等。
(7)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
革兰氏阳性短杆菌,细胞大小为0.4~0.6μm.6~3.0μm,不产生内生孢子。一般以侧生鞭毛运动,不抗酸,无异染粒。绝对好气。接触酶阳性。在N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25~30℃),萎蔫短小杆菌(Cu.flaccumfacienn)是此属唯一的植物致病细菌。
(8)红球菌属(Rhodococcus)
此属细菌形态复杂,球形细胞可萌芽变成短杆状。杆状细胞的片段形成下一代的球形和短杆状细胞。不运动,不形成分生孢子或内生孢子。革兰氏阳性,过氧化氢酶阳性。此属只有带化红球菌(R.fazscians)是植物病原菌。
(二)植物菌原体
1967年,日本人土居养二等用电镜观察桑萎缩病、马铃薯丛枝病、泡桐丛枝病和翠菊黄化病的寄主韧皮部组织超薄切片时,发现有类似侵染动物和人类的菌原体(也称支原体)的一类生物,称之为类菌原体。此后,各国研究者发现,许多过去认为是病毒性的黄化、丛枝类病害实际上是由类菌原体引起的。
寄生植物的菌原体没有细胞壁,但包有具三层结构的细胞膜,最外层和最内层为类脂,中层为蛋白质。细胞质内有线状DNA分子、核糖体等物质。通过裂殖或芽殖进行繁殖。植物菌原体有两种类型:一类常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称为类菌原体。大小一般为0.1~1μm,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迄今未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多数植物菌原体属于这一类型。另一类是螺旋形的,称为螺原体(spiroplasma)。长2.4μm,直径0.12μm,革兰氏染色阳性,可在含甾醇和牛血清的培养基上生长,形成荷包蛋状的小菌落。
植物菌原体属于柔膜体纲(Mollicutes)、菌原体目(Mycoplasmatales)。类菌原体与菌原体属(mycoplasma)有关,但由于其还不能人工培养,因而尚未获得确定的分类地位。
红球菌与黄杆菌可以在同一个培养基上一起培养吗,如果可以,培养基配方是什么?
红球菌属为需氧菌,在血琼脂平板上35~37℃,孵育24小时,形成直径1mm左右针尖大小,颜色可浅黄、奶油色、橙或红色,可形成湿润、粗糙、光滑或黏液型菌落,随着菌龄的增加,色素更明显,菌落变大变粗糙。也可出现无色素的变异型菌落。某些菌株产生显微镜下可见的微弱气生菌丝,并可出现分枝。马红球菌菌在亚碲酸盐平板上的菌落呈黑色。在液体培养基中,常在液体表面形成菌膜,下部培养基澄清。
具体配方为:红糖10-30%2Bg,水1%2BL,磷酸氢二钾6.70%2Bg,磷酸二氢钾1.70%2Bg,硫酸铵2.70%2Bg,海带加工废液10%2BmL,灭菌30%2Bmin。且培养基价格低廉,有效降低发酵成本,该培养基可作为专一处理海带加工废水的环保可再生微生物絮凝剂,为微生物絮凝剂工业化生文库产奠定良好基础
关于黄杆菌属培养的特性,该菌严格好氧,培养温度应低于30℃,否则可抑制生长。其发酵作用不明显,可发酵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不发酵木糖和蔗糖。在含有碳水化合物的培养液内反应一般不产酸也不产气,而在含低浓度碳水化合物的蛋白胨培养基中产酸不产气。接触酶、氧化酶、磷酸酶均阳性。
黄杆菌科细菌是一群无动力、无芽胞、氧化酶阳性的革兰阴性杆菌。触酶阳性,临床可分离到的菌株一般均可产生吲哚;脑膜败血金色杆菌DNA酶阳性,动物伤口伯杰菌脲酶强阳性。专性需氧,最适生长温度35,营养要求不高,普通培养基上可生长,临床可分离到的菌株(除动物伤口伯杰菌外)均可产生不溶性的黄色色素,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较弱或完全不生长,粘液威克菌可形成黏液样黏性菌落,难以从琼脂上分离。中海生物技术微生物培养基建议您可以直接按照培养红球菌的配方进行尝试培养两个细菌。
什么是增菌培养????
增菌培养
取回的样品应在4℃下处理,存放和运送,如果是冷冻样品,则在检验前要保持冷冻状态.
取25mL液体或25g半固体或固体样品放入含有225mL无选择性试剂增菌肉汤(EB)的均质杯中进行均质,然后转入三角瓶中,30℃培养4h,加入选择性试剂吖啶黄素,萘啶酮酸和放线菌酮,继续培养20h和44h..
2,分离
共培养24h和48h后,取EB培养物分别在OXA和LPM或加七叶苷/Fe3+LPM琼脂平板上划线.PALCAM琼脂可替代LPM琼脂.将OXA和PALCAM平板置于35℃培养24-48h,LPM平板在30℃培养24-48h.然后,把LPM平板放于解剖镜载物台上,以450角入射光从平板下面照射平板,通过目镜垂直向下观察寻找可疑菌落.李斯特氏菌在LPM平板上呈有光泽的兰色或灰色.用已知阳性菌和阴性菌划线的平板作对照.
加入七叶苷和Fe3+的LPM平板不用斜射光系统,选择可疑菌落的方法与在OXA上选择可疑菌落的方法相同.在OXA平板上李斯特氏菌菌落周围有一个黑色环,其它菌也可形成黑色环,但形成时间要在两天以上.李斯特氏菌在PALCAM和OXA平板上的菌落特征相似.
在PALCAM和OXA或LPM平板上挑取5个或更多的典型菌落,分别划线于TSAYE平板上以得到更纯,更典型的单个菌落.食品检验中在TSAYE平板上纯化是必须的,因为在PALCAM和OXA或LPM平板上分离菌落时可能沾有不可见的受抑微生物.挑取5个典型菌落的原因是一个样品中可能分离到一种以上的李斯特氏菌.30℃TSAYE平板培养24-48h,如果不用于动力观察,也可在35℃培养.
3,鉴定步骤
(1)观察TSAYE平板通过斜射光观察,寻找呈兰灰至兰色菌落.在TSAYE上用已知菌作对照.
(2),从30℃或更低温度下培养的TSAYE平板上挑取典型菌落做成湿玻片在油镜下观察.湿玻片用0.85%生理盐水菌悬液制成.如果菌量太少,菌体黏附于载玻片上而呈现非运动性.李斯特氏菌是细短杆菌,可见轻微的旋转及翻滚.与已知的李斯特氏菌的对照相比,球形,大的杆状且快速泳动的都不是李斯特氏菌.
(3)挑取典型菌落进行过氧化氢酶实验,李斯特氏菌呈过氧化氢酶阳性反应.
(4)取16-24h的培养物进行革兰氏染色,李斯特氏菌呈革兰氏阳性杆菌.但是陈旧培养物革兰氏染色会发生变化,而且菌体可成球形.在染色过重的玻片上菌体有呈栅状排列的趋势,易误认为白喉菌而错判.
(5)挑取典型菌落接种于TSBYE肉汤管中,35℃培养24h用做糖类发酵和其它生化项目实验.TSBYE肉汤管在4℃下可存放几天,也可反复接种.
(6)在TSAYE平板上挑取典型菌落刺种到5%的绵羊血或马血琼脂平板上,刺种时避免触到平板底部和使琼脂破裂,同时设阳性对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和绵羊李斯特氏菌)和阴性对照(英诺克李斯特氏菌),35℃培养48h.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呈窄小的β-溶血环.
(7)在明亮的光照下,观察经穿刺的血琼脂平板,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和西尔李斯特氏菌围绕穿刺点产生较清晰的β-溶血环,英诺克李斯特氏菌不产生溶血现象,而绵羊李斯特氏菌产生界限明显的较大溶血环,在此不要试图进行种间的区分,但要记录下溶血反应的特征,CAMP试验可区分它们间的溶血反应.
(8)硝酸盐还原试验(选做).用TSBYE肉汤培养物接种于硝酸盐肉汤中,35℃培养5天后,加入0.2mL试剂A,再加入0.2mL试剂B,混合,出现紫红色为阳性反应,表明硝酸盐已被还原,如无颜色出现,在试管内再加入少量锌粉,放置1h,如出现紫红色,表明硝酸盐仍存在,未被细菌还原.只有默氏李斯特氏菌还原硝酸盐,因此,从格氏李斯特氏菌中区分出默氏李斯特氏菌就必须进行这唯一的试验.本试验还有一等效试验,即加入0.2mL试剂A后,再加入0.2mL试剂C,出现橙色表明硝酸盐已被还原.如未出现颜色反应,也加入少量锌粉,若出现橙色表明硝酸盐未被还原.
(9)将TSBYE培养物穿刺到SIM和MTM试管中,室温培养7天,每日观察,李斯特氏菌呈典型伞状生长.在MTM中伞状生长更典型.同时,30℃的TSBYE培养物在油镜下可见细菌作翻转运动.
(10)将TSAYE肉汤培养物分别接种于0.5%(W/V)葡萄糖,麦芽糖,七叶苷,甘露醇,鼠李糖,木糖发酵管内(可选用倒立发酵管),35℃培养7天,呈阳性反应的李斯特氏菌产酸不产气,李斯特氏菌发酵鼠李糖和木糖的情况见下表.所有李斯特氏菌对葡萄糖,七叶苷,麦芽糖均能发酵,除格氏李斯特氏菌均不能发酵甘露醇.如果在OXA,PALCAM或加七叶苷/Fe3+的LPM分离平板上菌落色素很明显,则七叶苷试验可免做.
李斯特氏菌属的区别
种别
溶血
硝酸盐
糖发酵
甘露醇
鼠李糖
木糖
单增李斯特氏菌
+
-
-
+
-
英诺克李斯特氏菌
-
-
-
V
-
威尔斯李斯特氏菌
-
-
-
V
+
西尔李斯特氏菌
+
-
-
-
+
格氏李斯特氏菌
-
-
+
V
-
绵羊李斯特氏菌
+
-
-
-
+
V:反应不定
4,血清学鉴定
下表显示了李斯特氏菌种间的血清学关系.
李斯特氏菌的血清学关系
种别
血清型
单增李斯特氏菌
1/2A,1/2B,1/2C,3A,3B,3C,4A,4AB,4B,4C,4D,4E,"7"
绵羊李斯特氏菌
5
英诺克李斯特氏菌
4AB,6A,6B,Un(未确定)
威尔李斯特氏菌
6A,6B
西尔李斯特氏菌
1/2B,4C,4D,6B,Un(未确定)
将TSBYE肉汤培养物接种到3mLTSBYE肉汤中,35℃培养24h,接种2支TSAYE琼脂斜面,35℃培养24h.用3mL0.01mol/l磷酸盐缓冲液将斜面菌苔洗下,菌悬液于80℃水浴中加热1h,以2500r/min离心30,弃去2mL上清夜,将剩余液与沉淀混匀制成菌悬液,进行血清学玻片凝集试验.
5,小鼠毒力试验
将分离的菌株接种到10 mL TSBYE肉汤中,35℃培养24h,将培养物离心,浓缩,用1mL生理盐水制成菌悬液(浓度为1010个菌/mL),取0.1mL腹腔注射体重为16-18g 小鼠,每组5个观察7d内小鼠死亡情况.用已知致病的单增李斯特氏菌和非致病的英诺克李斯特氏菌相同方法进行,做对照试验.
6,协同溶血(CAMP)试验
在羊血琼脂平板上平行接种β-溶血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马红球菌(R.equi),在它们中间垂直划线接种可疑菌,与两线相近但不相交,在30℃培养24h-48h,检查平板中垂直接种点对溶血环的影响.靠近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点的单增李斯特氏菌的溶血增强,西尔李斯特氏菌的溶血也增强,绵羊李斯特氏菌在马红血球附近的溶血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