徼_徼的拼音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4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天灵灵地灵灵,看见本文你最灵,你会不会相信还有另外一个你过上你想要的生活!一起来学习徼,以及徼的拼音对应的知识点吧。2024
徼是什么意思
徼的意思是: 窃取,抄袭。
一、徼的拼音和释义:
(1)徼[jiǎo]
同“侥”;求。
(2)徼[jiào]
边界; 巡逻,巡察。
(3)徼[jiāo]
窃取,抄袭;揭发。
二、徼的部首:彳
四、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五、造字法:形声。
六、相关词组:
故徼 徼塞 丹徼 徼功 疆徼
扩展资料
一、汉字笔顺:撇、撇、竖、撇、竖、横折、横、横、点、横、横折钩、撇、撇、横、撇、捺、
二、词组释义:
1、疆徼[ jiāng jiǎo ]
边境;边界。
2、塞徼[ sāi jiǎo ]
障塞,要塞。
3、徼天[ jiǎo tiān ]
求天赐福。犹言天佑。
4、警徼[ jǐng jiǎo ]
犹警巡。
5、周徼[ zhōu jiǎo ]
谓周围巡行警戒。 徼,巡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徼
道德经第一章中,“徼”咋念?什么意思?
在《道德经》第一章中,“徼”读作jiào,意为边际、边界,引申为端倪。
一、原文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译文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三、徼的基本释义
1、读作jiǎo
〔~幸〕希望得到不应该得的,如“存在~~心理”。也指获得意外的利益或意外地免去不幸的事,如“~~成功”。
2、读作jiào
边界:~外。也指巡逻,巡察:~巡。~道(巡查警戒的道路)。
扩展资料
徼的组词
一、巡徼 [ xún jiào ]
巡行视察。也指巡查的士卒。
二、穷荒绝徼 [ qióng huāng jué jiǎo ]
极远的边塞。
三、离本徼末 [ lí běn jiǎo mò ]
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四、行险徼幸 [ xíng xiǎn jiǎo xìng ]
指冒险行事以求利。
五、据徼乘邪 [ jù jiǎo chéng xié ]
据:凭借;徼:侥幸;乘:趁;邪:不正当。指凭侥幸、乘邪险的道路来求得富贵。
徼怎么读?
徼有两个读音,分别是jiǎo、jiào,声母是j,韵母是iao。
释义:
[jiǎo]
1、求。
2、“侥(jiǎo)”的异体字。
[jiào]
1、边界。
2、巡视。
相关组词:
徼福、青徼、徼绕、火徼、绝徼、徼讦、庐徼、徼利、徼候、徼劫、游徼、沙徼、障徼、徼道、边徼、徼巡、巡徼
扩展资料:
1、徼巡
巡查。
汉荀悦《汉纪·惠帝纪》:“中尉掌徼巡京师,位秩与卿同。”意思是中尉负责巡视京城,地位和你一样。
2、巡徼
指巡查的士卒。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意思是贾家庄,几乎被巡察所欺凌逼迫死
3、边徼
犹界限。
闻一多《太平洋舟中见一明星》诗:“我才知道我已离了故乡,贬斥在情爱底边徼之外—飘簸在海涛上的一枚钓饵。”
"徼" 怎么读,什么意思?在《道德经》中老子说言之“徼”意指什么?
徼,读音是jiào,归终、边际、边界的意思。引申端倪的意思。
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扩展资料
老子在《道德经》的首先提出的“道”与“名”两个关键名词,古时,“道”与“天”字相通,在这里“天”和“道”是相通的,一般是指自然运行法则。
“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可道”,意思可法,按“天道”运行法则去做,“非恒道”不是永远不变的,即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关于宇宙万物的“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学中宇宙万有的来源论,以及纯粹哲学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无神等学说的寻探。其中形而上也是修真修仙的基础,即自我的小宇宙是大宇宙的表象。万物确是从“无”中而生出“有”的种种万类。
“常无”与“常有”,是从万物之“道”讲。“本无”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前人或自己命的“名”,因此从无生有从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直到万物万有,是万物的源。
老子在本章里阐述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唯物论”的哲学思想。
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通常在人类对某一事物一无所知的时候,往往是被动的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从表面现象逐渐认识到一定深度的奥妙,人类要把观察到的这些奥妙描述出来这就是“名”。
通常人类一旦对事物的探索发展到“名”的阶段,人类会把这些支离破碎的“名”组织起来,加以系统归纳就发展到“科学知识”的阶段了。人类用科学知识武装了头脑,就会产生更强烈的探索更深层次自然内在本质的欲望,正是这个欲望推动了科学知识的进一步发展。
先有物质存在就是“道”,后有意识产生就是“名”,这就是两千年前老子提出的唯物论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论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名和道,都出自同一个事物,一个是客观存在;一个是对存在的认识。认识是在否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不断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揭示出来了。
与今天人们所说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哲学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深刻内涵所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