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障目不见泰山_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故事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0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今天给各位分享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故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2024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是出自哪里?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发音
yī
yè
zhàng
mù,bù
jiàn
tài
shān
释义
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出处
《鹖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示例
你们不能~,仅仅因为一些小的失误就全盘否定我们所取得的成就。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什么意思
解释: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出处:《鹗冠子 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语法: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含贬义。
示例:你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仅仅因为一些小的失误就全盘否定我们所取得的成就。
近义词: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成语故事:
楚国有个书生,由于生活贫穷,很想找到一条发财的门路。他读到一本书,书上说:“谁得到螳螂捕蝉时遮身的那片树叶,别人就看不见了。”
他信以为真,整天在树下抬头望着。嘿!他终于看到了一只螳螂躲在一片树叶后面,正准备捕捉知了呢!他连忙把那片树叶摘下来。不料那片树叶掉下来,混在地上的落叶里,再也辨认不出了。
他只好把所有的树叶扫回家来,一片一片地试。他把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问妻子:“你看得见我吗?”妻子总是说:“看得见!”后来,妻子被他问得厌烦了,随口答了一声:“看不见!”
他马上带着这片树叶,当面去取人家的东西,结果被人家扭送到衙门去了。县官经过审问,忍住笑,说:“你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呀!”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意思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意思是: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物的整体。
【出处】先秦·鹖冠子《鹖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两颗豆子堵住了耳朵,听不见轰隆隆的雷声。
【语法】复句式;作宾语、分句,贬义词。
【近义词】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井底之蛙、管窥蠡测
扩展资料
【反义词】见多识广
1、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近义词
井底之蛙
【解释】: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出自】:战国·庄子《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井中的青蛙不可能同它谈论大海的事,因为受到居住地方的局限。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2、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反义词
见多识广
【解释】:识:知道。见过的多,知道的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
【出自】:茅盾《过年》:“她是每天上街去买菜的,自然见多识广,知道这东西的时价。”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一典故出自哪里?
成语资料【发
音】yī
yè
zhàng
mù,bú
jiàn
tài
shān
【解
释】: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也比喻目光短浅。
【近义词】: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用
法】: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含贬义。
成语出处
《鹖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成语示例
1
你们不能~,仅仅因为一些小的失误就全盘否定我们所取得的成就。
2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成语典故
有个楚国人,过着贫穷的日子,一次读《淮南子》这本书,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于是就在树下仰起身子摘取树叶──就是螳螂窥伺蝉时使着隐身的那片树叶,来摘取它。这片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的那片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欺骗他说“看不见了”。楚人内心暗自高兴,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面拿取人家的货物。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县官审问他,听他说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后大笑起来,笑他只是个书呆子罢了。于是县令把他放了,没有治罪。
成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原指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的、暂时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全局、主流及本质。
【原文】
《楚人隐形》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同“否”)?”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同“默”)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