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and而立之年

张天师的预测生活 2024-11-27 14:15:20 47阅读 0评论

今天给各位分享而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而立之年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2024

“而”在古文中有几种意思?

“而”在古文中的意思如下:

1、用作名词,意思是:颊毛;胡须。

出处:周·周公旦《周礼•考工记》:“作其鏻之而。”

释义:刮掉他的胡须。

2、用作代词、意思是:通“尔”你,你的。

出处: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释义: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调我到京城任职,那么你就可以每天都好好侍奉母亲。

3、用作动词,意思是:通“如”。好像。

出处:秦·吕不韦《察今》:“军惊而坏都舍。”

释义:军队惊乱如同大房屋崩塌。

4、用作连词,表示并列、相承、递进、转折、修饰、假设、因果等关系。

出处:汉·班固《汉书·食货志》:“苟粟多而财有余。”

释义:积蓄储备,是国家存亡的命根子,如果粮食储备多且财物有剩。

5、用作助词,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子罕》:“岂不尔思,室是远而。”

释义:我岂能不想念你吗?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

6、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

出处: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释义: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

而的用法有哪些?

1、“学而时习之”的“而”:并且,表示顺接。

2、“学而不思则罔”的“而”:但是,表示转折。

3、“ 博学而笃志”的“而”:而且,表示递进。

一. 作名词时表示颊毛,作动词时表示能够。一般是做定词后助词或连词。

二. 基本信息

1.拼音:ér

2.注音:ㄦˊ

3.部首:而

4.部外笔画:0

5.总笔画:6

三. 详细释义

〈名〉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而,颊毛也。——东汉·许慎《说文》

〈连〉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3)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4)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5)表示目的关系,可不译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8) 表因果关系

野芳发而(因而)幽香。——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代〉

(1) 你;你的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助〉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语气〉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动〉

(1) 如,好像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2) 另见 néng

而and而立之年

而的意思是什么?

而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

1、用作代词,通“尔”,表示第二人称,译为你。2、用作连词,可以表示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修饰关系、转折关系和假设关系,含义为又、并且、却等等。

一、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译]:“这儿,你的母亲曾经站立过”。

二、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吗?”

2.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知道新的道理”。

3.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译]:“学了知识而且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

4.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译]:“河曲有个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

5.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译]:“后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只狼又追上来了”。

6.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7.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译]:“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润泽,深水潭生长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8.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如果说管仲懂得礼,那还有谁不懂得礼呢?”

“而”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而”在文言文中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 并且" 或" 而且" 。

“而”在文言文中表递进的句子如下: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出处:先秦荀子《劝学》

白话译文: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2、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出处:汉司马迁《屈原列传》

白话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出处:清代姚鼐《登泰山记》

白话译文: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并且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出处:宋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白话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扩展资料:

而在文言文的意思:

一、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二、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三、音节助词。

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hzc88@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