伋及伋的拼音

易学张三峰 2025-08-11 08:34:09 69阅读 0评论

今天给各位分享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伋的拼音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2024

伋怎么读 伋的意思

1、伋的拼音:jí。

2、伋,汉语三级字,古人名用字。如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

3、伋的组词:重来郭伋。

4、重来郭伋,读音chóng lái guō jí,汉语成语,意思是颂扬良吏的典实。

5、伋的笔顺:撇、竖、撇、横折折撇、捺。

6、结构:左右结构。

伋及伋的拼音

伋与寿之死——《诗经·国风·邶风·二子乘舟》

前面我们说过宣姜被卫宣公霸占强娶的故事(详情请见: 卫宣公之新台丑闻--《诗经·国风·邶风·新台》 ),下面我们来说说后来发生的事情……

宣姜嫁给卫宣公后,生了公子寿和公子朔。十几年后,两个儿子长大了,却个性迥异,一个憨厚老实(公子寿),一个狡诈算计(公子朔)。

这时候的宣姜已步入中年,仍深得卫宣公宠爱。而卫宣公年岁已高,宣姜开始担心,如果卫宣公老去让位,新君上位,新上位的君主则极有可能是当年自己原本要嫁的公子伋了。当年自己在出嫁半路被公子伋的父王卫宣公掳走,公子伋由未婚夫变成了继子。这段丑事横在两人中间,现在的公子伋已是太子,如果成了新君,将会对自己持有如何复杂的情绪?一想到这里,宣姜便心乱如麻。

功于心计的公子朔体察到母亲的心思,故意在母亲和卫宣公面前搬弄是非。常说公子伋喝醉后不叫自己兄弟了,改称儿子,说自己的爱人被卫宣公夺走了,有朝一日会把江山和美人全部夺回来…… 卫宣公听闻心生惧意。想当年公子伋还只是个十几岁的少年,如今羽翼丰满,而自己已老去,不知公子伋以后会怎样对待自己。于是卫宣公决定伺机杀掉公子伋。

宣姜的另一个儿子——忠厚老实的公子寿,平时便与太子兄公子伋十分要好,听说卫宣公有意要杀公子伋,便极力劝阻公子伋奉旨出访他国,认为他此去凶多吉少,卫宣公定会在公子伋出访的半路途中将其杀害。正直善良的公子伋却并不相信自己的父亲竟会对自己痛下杀手,执意前往。

公子寿无奈只好与公子伋同行前往,在行船途中灌醉公子伋,偷走了伋出使他国的使节杖,假冒公子伋站在了船头。而卫宣公早已安排了刺客,并告诉刺客:只要见到站在船头手持使节杖的那个人,便杀之!刺客遂杀掉了公子寿。伋被刀剑声惊醒,见自己的兄弟已死,嚎啕大哭,悲痛欲绝,对刺客说:我就是伋,你们错杀了我的兄弟,既然如此,你们干脆也把我杀了回去复命吧!同样命丧船中。

可怜善良正直的公子伋,直到最后才相信原来父亲竟因猜忌而真的派人杀自己。最知心的兄弟为保护自己死去。难怪人说:“自古君王皆薄幸,最是无情帝王家”。天下的丑恶阴险狡诈,最集中的大概就是这里了。作恶多端的卫宣公先是好色淫乱,违反纲常,抢夺了儿子的未婚妻,十几年后竟又对儿子痛下杀手。公子伋那样善良的灵魂,是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禽兽般的卫宣公的。可悲可叹…… 

世人怀念两位公子写下这首诗歌,后被录入诗经。诗中描述了两位公子乘船远去的身影,表达了对公子的思念和不愿公子们遇害的情感。

【原文】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伋是什么意思

伋 jí

〈形〉形声。从人,及声:善思,思考敏捷

伋,人名。——《说文》。按,当训急思也。

伋然渊其志。——《尚书大传》

如:伋然(急促变动的样子)

“伋”这个怎么读?

一、伋的读音:jí

二、汉字释义:

古人名用字。

三、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四、部首:亻

五、笔画:5

六、五笔:WEYY

扩展资料:

一、汉字笔画:

撇、竖、撇、横折折撇、捺

二、伋的同音字:及

及的汉字释义:

1、从后头跟上。  

2、达到。  

3、趁着,乘。  

4、连词,和,跟。

伋 这个字念什么?

念jí

(1) (形声。从人,及声)善思,思考敏捷

伋,人名。——《说文》。按,当训急思也。

伋然渊其志。——《尚书大传》

(2) 又如:伋然(急促变动的样子)

(3) 姓氏:“伋”姓,现分布于安徽和县境内,人数极为稀少(约几十户)。伋字唯一出处是《孟子》第一页,“孟柯,受业子思之门人”,子思,孔子之孙,孔伋。

(4)《三字经》中: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启示〗孔伋是孔子的孙子,《中庸》的作者。《中庸》是关于人生哲学的一本书,它对中国人的人生观影响很大。

【译文】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5) 魔塔吧著名人物,魔塔吧元老,代表作有《暑假危机夏令营》、《魔塔500层》等。是一位制作高层塔的神触。

卫国公子伋与寿

春秋时期的卫国,是周朝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国力不算强盛,却成为生存时间最长的诸侯国之一。孔子游列国14年,其中在卫国长达10年,吴王的弟弟季札以其远见卓识闻名天下,对卫国的结论“卫多君子,其国无患。”公子伋与公子寿,正是卫国早期的两个君子,一生光明磊落、义薄云天。

伋子名姬伋,卫宣公之子,也称急子。如何能成为卫宣公的儿子,那就要先来认识卫宣公的为人。父亲卫宣公在历史上也很有名气,但他的名气不是来自于雄厚的政绩,而是夸张的荒淫无道。卫宣公的父亲卫庄公在位时,卫宣公就与卫庄公的姬妾夷姜私通,生下一子就是伋子。也不知道如何的瞒天过海,将这个私生子交给宫墙外一普通住户家抚养。等到卫庄公辞世后,他竟名正言顺将夷姜据为己有,伋子也回到宫中。少年一天天长大,在伋子16岁的时候,已才貌出众。不知是考虑到年龄已到嫁娶,还是卫宣公心有愧疚,他开始考虑伋子的婚事。这时的伋子已成为卫国的太子,所以挑选谁家的姑娘成为了整个国家的头等大事。有人告诉卫宣公,齐僖公的长女姜氏国色天香,而且齐国是当时的大国,与齐国联姻是最好的外交策略。目标锁定,卫宣公派遣使者提亲。使者回来后,大赞齐僖公长女姜氏的美艳,在当时没有影像、没有网络的年代,仅凭语言就能将美艳说的口若悬河真是不容易,仅凭语言就能将美艳说的让卫宣公垂涎欲滴真是更不容易,也不知道哪一个描述吻合了卫宣公的审美标准,从那一刻,卫宣公有了自己的想法:长女姜氏那是我的,儿子伋子就再等等吧。于是卫宣公开始布局:在迎娶姜氏的路途上加速建造新台,这里将成为卫宣公与姜氏成婚的地方。同时派遣伋子出使宋国,只待回来后生米做成熟饭,任谁也无可奈何。结果正如卫宣公计划的那样,姜氏成为了自己的后妃,从此被世人称作宣姜。

宣姜为卫宣公接连生下两个儿子,公子寿和公子朔。在这种复杂的家庭关系中,公子寿与公子伋却也成为了好兄弟。正是这对儿兄弟肝胆相照,相互推辞、谦让着活下去的权利,缔造了春秋一段可歌可泣的兄弟神话。

有了自己的孩子,宣姜自然就有了做圣母皇太后的想法,于是就开始在卫宣公那里诋毁伋子,想尽方法夺取伋子的太子之位。以卫宣公好色的程度,想来也不会分析其中缘由,自然是在宣姜还没费多少唇舌时就已经赞同,甚至可能还变本加厉。因为他做出了一个决定,一个震惊四座、惨绝人寰的决定:杀掉伋子,自己亲手谋划、杀掉自己的儿子。卫宣公找了个理由,命伋子出使齐国,而自己已派人扮成强盗准备杀掉手持白旄的伋子。白旄以牦牛尾做成,或用于诸侯出使标识,或作为军旗指挥全军。电视剧《琅琊榜》中,言候出使手持白旄,白旄根根飘起,挥洒着辩可压群臣、胆可镇暴君的赤胆忠魂。而这一抹白之于伋子,晕白了侠义的炙热,散尽了忠贞的分量。

而悲剧的凄惨程度远不是你死我亡,卫宣公与宣姜的谋划恰恰被公子寿偷听,他急忙告诉伋子,让伋子连夜出逃。伋子呢,对此消息很震惊,但却没有做出与震惊配套的举动,他只说了一句:“为人子者,以从命为孝。弃父之命,即为逆子。世间岂有无父之国;即欲出奔,将安往哉?”(出自《东周列国志》)不去就是违逆父命,是为不孝,不孝之子是没有哪个国家愿意收留的。伋子决定,即便是死也要毅然赴死。任凭公子寿再怎么劝说都无法改变伋子的主意。公子寿非常沮丧,眼见着自己至亲的兄弟就要赴死他有百般无奈与哀痛,公子寿将此事告诉了他的老师,老师听后感叹:“你不该告诉伋子啊,伋子是卫国第一高手,你不告诉他又有谁能杀的了他?!而你告诉了他,他又怎么会反抗呢?!”公子寿顿然醒悟,他不愿失去这个哥哥,更不想自己害了哥哥,而事实就是这样戏谑着这对兄弟,让他们直面生离死别、痛不欲生。内心受着极大折磨,情与义不断在拷问着寿,短短几个时辰,公子寿比伋子度过的更加漫长与痛苦,最终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代哥哥去死。相信那一刻天地无声、为之动容,生的权力竟然被当作再普通不过的礼物、被寿送给了伋子。

临行当天,公子寿带酒来为伋子践行,这送别的酒啊,烧着肝肠,烧着兄弟深情。公子寿举着酒杯,未语泪先流,一滴滚烫的热泪滴入酒杯,而伋子却一饮而尽,说道:“正欲饮吾弟之情也。”电流光绝间,情感被触碰、被点燃,兄弟两个痛饮开来,公子寿有心留量,而伋子先干为敬,没有几下伋子便喝醉沉沉睡去。看时机成熟,公子寿偷偷拿走了白旄,代哥哥踏上赴死之路……

伋子醒来,不见白旄,只见一竹简上有八字:“弟已代行,兄宜速避。”避?!又能避到哪里呢?能逃避了卫国的追杀,又怎能逃避自己的内心?又怎会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弟弟为自己而死?伋子逃避不了,不仅避不了,这更加坚定了他赴死之心。伋子载舟追赶,他希望能追上公子寿让他回来。但现实不仅残酷,而且极端血腥,他追上了谋杀的团伙,却也追上了公子寿的人头。他失声痛哭,对着这些刽子手咆哮:“你们杀错了,应该杀的人是我!”就这样,伋子惨遭毒手,自己将人头奉上。

这时候的卫宣公呢,是不是还吃着水果,等待着屠杀自己儿子的喜讯?不知道当这伙强盗为他扔来两颗人头的时候,他是怎样的神情?是否会因为自己的愚蠢暴行而悔恨?是否会出现短暂的精神失常或自虐行为?我倒希望他会,生命的付出必当换来精神的觉醒,这才对得起这对义薄云天的好兄弟,对得起生命的至高无上。

二公子在历史洪流中远去,身影逐渐模糊疏离,但每当读到此段历史、却总会让人痛心疾首、扼腕惋惜。《诗经》中《国风•邶风•乘舟》,将继续诉说着他们的情谊: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暇有害!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hzc88@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