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适合多大年龄看及菜根谭值得读一辈子吗
22世纪什么最重要?和小编一起翱翔在知识的海洋里!菜根谭适合多大年龄看,以及菜根谭值得读一辈子吗对应的知识点,让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2024
菜根谭适合什么人看
适合有阅历能静下心的人.
《菜根谭》是明朝隐士洪应明所做,作者早年热衷功名,晚年隐居,潜心礼佛,自号还初道人(礼佛而号道人,确实有些怪)。《菜根谭》类似随笔录,没有连贯的脉络,只是作者的一些感悟句子。内容谈不上晦涩,但是也确实包含了作者的数十年人生感悟。当然,对于看经典之外的书籍,我一般是以较重的批判的眼光来看。《菜根谭》在明清之时都算不上受重视,但是近十几年来倒是确实掀起了一股热潮。总而言之,书中不乏深刻的感悟,但是也确实有很多问题。最重要的,作者想在一本书内融汇儒释道三家思想,应用三家的观点——不得不说儒释道至深入处,确实是部分有所交通的——但是作者的境界似乎仍显不足,本想为虎添翼,但是最后却显得有些四不像。究其原因,作者虽然广泛涉猎三教,但是却没有一个作为根基的“道”。你说他学儒,他没有修齐治平,为生民开太平的志向,其言“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虽然有着经历世事的沧桑,但是也不免给人怕事的感受。你说他学道,学佛,却说“试思未生之前有何象貌,又思既死之后有何景色,则万念灰冷,一性寂然”“想到白骨黄泉,壮士之肝肠自冷”。可见他实际上读道读佛,却不信道也不信佛。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采用三教的部分观点和视角,却实际上对三者都没有信仰,自然是一个形似神不似,走向消极的结局。作者实际上不相信可以“超脱”,或者存在“持久的价值”。不论是寡欲,看破,超脱,静空,乃至“要以宇宙的宽广看问题,要从历史长河的长远看得失”之类的话虽然都是“高大上”,但都是建立在一个关键点之上——死亡不是终结——否则毫无意义。作者在全文中强调淡泊名利,去除欲望,强调名利等等一切的外在都是空,但是你要说这些是空,那就必然有物是实(当然这依然是分别,大道浑然,唯恍唯惚,不分阴阳,我这里退一步姑且论之)。然而在文中,作者的言语字里行间都是人死如灯灭,到头一场空的态度(也就是说洪居士一直在说空,却从来不提到实,或者他就不认为有什么是实?)。如果以这种思想作为认知思考的根基,那我可以说消极是必然的,之前的所有清净寡欲的讨论都是没有意义的——既然死后就是什么都没有,那欲望去不去除有什么区别?心念澄不澄澈有什么不同?尽皆是一个死字罢了。从这个角度去看,那人生没有任何事是有意义的,不管是民族,国家,利益他人等等等等,反正死后就是什么都没有了,这些事又去管他作甚?儒释道,儒家只言入世,道家更重出世,佛家入世出世尽皆圆满,但没有哪一个是消极的。此处舍生取义,修齐治平的儒家不谈,道家追求长生,相信能够以身合道,天人合一;佛家有轮回,此世之死从来不意味着结束,他们所共有的寡欲清净的修持方法是手段而非是目的,故而修行依然有勇猛精进,但是洪先生虽然总是反复强调名利不可恃,要求清心寡欲,但是却没说明这是为了什么,难道做这些仅仅是为如他所言“欲临死而无贪恋,须向生时事事看得轻(求一好死?)”么?那可真是殆矣!
女孩子适合读菜根谭吗
女性天生心灵细腻,思维灵敏。适合一些激发灵感,启迪心灵,感悟自然的深度思想内涵书籍。例如《菜根谭》,《小窗幽记》,这些语录体片段化化的美学文集。《菜根谭》偏向于将儒释道文化精髓的人生感悟“文学化”表达。例如文中“宠辱不惊,闲望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亦或“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而《小窗幽记》偏向于美学和琴棋书画诗酒茶之类的小品文集。
同时,女生可以多阅读一些古典气质的才艺修习的专业书籍。如“茶圣”陆羽的著作《茶经》。
这些书籍并不是说一定要强力推荐,而是说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给女性朋友们介绍一些浅显易懂的可入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读物。以打开精神世界新的大门
《菜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哪一本适合年轻人看?
书是无分读者的年龄的,重要的是能够从中获益。这三本书都是劝世的,个人觉得措辞都比较浅显。但是论整体文笔,推荐菜根,他的举例说明较多,相对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