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and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49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22世纪什么最重要?和小编一起翱翔在知识的海洋里!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以及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对应的知识点,让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2024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传统节日有哪些?
我国民族众多,多达56个民族,自然传统节日也不会少,下面就粗略的例举几个:
1、泼水节:是傣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时间为4月13日—4月16日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
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2、古尔邦节:是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时间是伊斯兰历12月10日。
古尔邦节是我国穆斯林的盛大节日。“古尔邦”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或称为尔德·阿祖哈。“尔德”是节日的意思。“古尔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牺牲”“献身”的意思。
3、灯杆节: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正月初一日到正月十五日。
节日里仡佬族人家把许多灯笼用绳子拴好,挂到杆子上,接着围坐在杆下欢饮坛坛酒。除痛饮坛坛酒外,还在灯光下展开各种民族传统游戏。
4、鄂温克族米阔鲁节:是鄂温克族的丰收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五月廿二。
是鄂温克牧民最欢乐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他们统计当年产幼畜数量,庆贺丰收的日子——米阔鲁节。当天,人们拾马烙印、除坏齿、剪耳记、剪鬃尾;给羊割羊势等。上述生产活动结束后,人们互相拜访,举行宴饮、歌舞等活动,欢庆丰收。
5、会街节:是德宏一带阿昌族的宗教节日,时间为农历九月初十 。
节期5天,每天赶一个街子。会街节过去以求神保佑为主,现增加了群众娱乐,物资交流等内容。阿昌族会街节是户撒和腊撒地区的传统节日。过去多在农历九月中旬举行,一般持续5天左右,现在已改在国庆节前后的三天举行。
6、火把节:是云南少数民族(例如彝族、白族)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时间为农历的六月二十五,也有在六月二十四过节的。
传说在南诏时期,蒙舍诏皮逻阁想吞并其他五诏而密设松明楼于大理城西,然后以祭祀知名邀请五诏诏主赴宴。邓赕诏皮逻登的妻子白洁夫人聪明绝顶,早就猜到皮逻阁的阴谋而劝阻丈夫不要赴宴。结果皮逻登执意不听,被烧死在松明楼,白洁夫人根据她给丈夫带的铁镯而辨认出皮逻登的尸体。后来皮逻阁想霸占白洁夫人为妻,白洁夫人在为丈夫守孝一百天之后,跳入洱海自尽。当地民众为了纪念白洁夫人,把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定为火把节,流传至今。
各民族传统节日分别是什么?
各民族传统节日分别是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阿昌族:火把节,苗族:苗年、春节、四月八、吃新节、龙船节、清明节。壮族:比较具有民族特点的节日有中元节、牛魂节。
布依族:传统的民族节日有过大年、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朝鲜族: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仲秋)五大节日,还有老人节、流头节等。
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人文哲学、天文星象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各族的风俗传统节日是什么?
1、彝族(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2、佤族(木鼓节)
佤历“格瑞月”(相当于公历12月),是佤族过去举行全寨性拉木鼓节木鼓活动的时节。于2002年确定,4月10日至12日为佤族木鼓节。 木鼓是佤族所特有的鼓种。多以直径0.8米,长约2米的红毛树整木雕凿而成。佤族用它进行祭祀、报警、召集村民或进行娱乐。
3、傣族(泼水节)
泼水节,亦称“浴佛节”,又称“楞贺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语民族的传统节日,当日,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4、纳西族(三朵节)
农历二月初八,生活在云南的纳西族有一别具风格的祭祀性节日,叫“三朵节”,也叫“三多节”。
三朵节是纳西族祭祀本民族的最大保护神--“三朵神”的盛大节日, 也是纳西族法定的民族节。该节源于白沙玉龙村的北岳庙会,纳西语叫“三朵颂”,就是“祭三朵”。
5、白族(青姑娘节)
青姑娘节时间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这天剑川县甸南、羊岑等地的白族妇女都要参加活动,她们纷纷捐钱,聚在一起,专门请人扎一个青姑娘的偶像,给她穿上白族的盛装,把她抬到秋千架上荡秋千,众人围着她边舞边唱,娱乐一番,然后到海尾河边举行祭奠仪式。
晚上,由一人举着“青姑娘”偶像作前导,众妇女随后,绕遍村中的大小街道,边走边唱叙事长歌《青姑娘》。随后再回到村中的场地上,和“青姑娘”荡秋千,直到深夜。最后把“青姑娘”送进海尾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