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为了纪念谁_清明节是为了纪念谁而设立的
今天给各位分享清明节是为了纪念谁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清明节是为了纪念谁而设立的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2024
清明节为了纪念哪位古人
每每说到清明节,大家一定想到的就是杜牧的那首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我们都知道清明节是我们国家的节日之一,那么清明节为了纪念哪位古人 ?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一起来看看哦!
每年的4月5号就是清明节,还叫行清节、三月节。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个传统节日。清明节是在周代开始有的,距离现在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据闻是晋文公为了悼念介子推而设立的一个节日。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都会祭拜祖先、缅怀先烈,寄托了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以此也看到自己的不足,更好的提升自己,从而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给晚辈以身作则,树立好的榜样。
在清明节这天需要注意的风俗习惯有好多,有扫墓、插柳、踏青、拔河、游乐、植树、鞠躬、放风筝、荡秋千和禁火寒食等。而扫墓则是清明节最主要进行的一项风俗习惯,很多人是很重视给祖先扫墓的。
但是坟墓分为新坟和旧坟,在扫墓方面也有一定的讲究,下葬三年以内的坟墓叫新坟,新坟墓扫墓的时间不是随时都可以去的,有一定的要求,对于第一年的新坟来说,扫墓时间一般是在清明节前十天的某天吉日来进行,当新坟下葬满两年时,扫墓的时间需要在清明节当天进行,埋葬时间满3年的坟墓,扫墓需要在吉日进行,而这个吉日应该在清明节后10天内选择。扫墓一般是上午去,到墓地后,要给坟墓上再添一些新土,把坟墓上的杂草清理一下或添上几根绿枝条在上面,然后上香。一般是用三根香和两只蜡烛,将带过去的水果、食物和酒等其他的贡品,摆放在需要上贡的墓前。还能带上新鲜的花束来上供,花可以选择黄色和白色的菊花,这种花在上坟时是比较常用的。除此之外,郁金香和康乃馨也可以用于祭祀。接着便是烧纸钱和扣头祭拜,离开前需要放鞭炮,表示送别。大家还要额外在四处的空旷地方烧些纸钱,祭拜当地的山地神明。
如果是埋葬超过三年的旧坟,上坟时间应选在清明节前10天内的某天,上坟时间一般是五更时分,也就是太阳没有升起来之前去。传说是因为天没有亮,所以逝去的人们才放心来吃贡品。通常来说,清明节当天扫墓需要在下午三点之前完成,早上的扫墓时间一般是5点~7点左右,这个时间段是最适合上坟的。
多数人居住的地方是城市,因为有一些原因或者是住得比较远,无法自己去上坟扫墓,可以选择在十字路口或者是河边等地方烧纸钱朝着自己祖先的方位跪拜,用这种方法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之情。
以上这些内容,就是清明节的一些寓意以及来历,清明节的一些内容风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清明节是为了纪念谁
为了纪念介子推。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今山西介休市)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
人物生平
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承王位,就设计谋害了当时的太子申生,太子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也就是公子重耳,成为了骊姬最大的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为了躲避杀身之祸,公子重耳只能逃到其他国家避难,介子推就是追随公子重耳逃亡的人之一。
起初公子重耳逃到卫国,卫国不敢收留,于是公子重耳不得不改去齐国,途中一个侍从偷走了所有的干粮和盘缠逃入了深山,这样重耳一行人就没有食物了,他们只能靠吃野菜树皮充饥,还必须不停地赶路,公子重耳自幼在宫中长大,咽不下野菜,身体一天天消瘦,终于有一天病倒了。
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的一块肉,煮成汤给公子重耳喝,说是麻雀汤,公子重耳喝过汤之后果然恢复和许多的气力,后来发现介子推走路一瘸一拐,才知道原来介子推割肉奉主,公子重耳感动不已,一路上靠着介子推的悉心照料成功的逃到齐国,这就是“割骨奉君”的故事。后来公子重耳得到了秦国的支持,回到了晋国,夺回了王位,公子重耳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之前追随公子重耳出逃的人都得到了重用和封赏,而晋文公唯独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也认为自己没什么功劳,即便自己不割肉奉主,公子重耳一样可以逃过大难当上晋文公。于是介子推就带着母亲隐居山林,躲进了深山里。可介子推的“割骨奉君”的故事已在民间流传开来,不久便传到了晋文公的耳朵里。
晋文公也意识到介子推对自己有大恩,自己却忘记了介子推,后悔不已。于是亲自带人到深山里找寻介子推,可山林太大,数次都无功而返,之后有人献计说,可以三面烧山,介子推必从山里出来。
晋文公信以为真下令烧山,大火烧了七天七夜,却不见介子推下山,等火烧完了,晋文公带人上山寻找,却发现介子推与母抱着一颗大柳树被烧死了。晋文公痛哭流涕、悲伤至极,在柳树底下就地安葬了介子推母子,并下令介子推的忌日百姓不得焚火煮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第二年晋文公上山祭拜介子推,行至坟前发现介子推死时抱着的那颗柳树死而复活了,长出了嫩绿的枝条,晋文公看着复活的柳树就像看见介子推一样,折了一条柳枝带回宫去,插在门前,意为天天可以看见介子推,又把这个叫做“清明节柳”,为了纪念介子推民间自此也有了折柳枝插于门前的习俗,后来逐步演化为传统节日清明节。
拓展资料
据考,清明节的起源其实与介子推无关,清明作为一个春祭大节,远在周代之前已经确定。中国地域辽阔,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各地很多节俗活动在当时文献上鲜有记载。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传统节日大多会被附会一个传说作为“起源”,但实际考察,这些说法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世构建出来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介子推
清明节是为了纪念谁?
清明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其由来如下:
在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被人陷害而流亡国外,生计难寻。饿的晕倒在路上,此时,随臣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可此时,以前舍命救他的介子推却早已病死,为了纪念他,晋文公将他死去的日子定为清明节,并流传至今。
扩展资料:
清明节主要有以下活动:
1、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远在先秦时已形成。
2、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3、扫墓
清明节悼念活动,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我们在现实中也是每逢清明回来上坟扫墓,为了纪念逝去的长辈,并对后代以保佑。
参考资料:中国网: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